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1的文章

持明 仁增塔欽 開示及新譯 《佛子行三十七頌》 2018年12月5日 第三偈 (之一) ཡུལ་ངན་སྤངས་པས་ཉོན་མོངས་རིམ་གྱིས་འགྲིབ།། 惡境遠離煩惱漸稍減 རྣམ་གཡེང་མེད་པས་དགེ་སྦྱོར་ངང་གིས་འཕེལ།། 無散亂故善根自然增 རིག་པ་དྭངས་པས་ཆོས་ལ་ངེས་ཤེས་སྐྱེ།། 心淨於法生起深信心 དབེན་པ་བསྟེན་པ་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ཡི༣།། 依蘭若處即是佛子行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 開示及新譯 《佛子行三十七頌》 2018年12月5日 第三偈 (之一) ཡུལ་ངན་སྤངས་པས་ཉོན་མོངས་རིམ་གྱིས་འགྲིབ།། 惡境遠離煩惱漸稍減 རྣམ་གཡེང་མེད་པས་དགེ་སྦྱོར་ངང་གིས་འཕེལ།། 無散亂故善根自然增 རིག་པ་དྭངས་པས་ཆོས་ལ་ངེས་ཤེས་སྐྱེ།། 心淨於法生起深信心 དབེན་པ་བསྟེན་པ་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ཡི༣།། 依蘭若處即是佛子行        「惡境遠離煩惱漸稍減」,今天要講《佛子行三十七頌》裡的惡境遠離,以及前往蘭若處修持的教導。        惡業會增長,乃是因為有親人,所以起了貪心;因為有仇人,所以起了瞋心。貪心、瞋心二者的起因就是痴心。一切所造所行皆是貪、瞋、痴,其增長惡業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鄉,所以要遠離增長惡業對境的家鄉。        「無散亂故善根自然增」,遠離惡業對境的家鄉以後,我們在思想上、自相續之中的煩惱會越來越減少,因為對境不存在了。當進入蘭若處之後,讓貪心燃燒起來的親人不在,讓瞋心燃燒起來的敵人也不在,所以煩惱會越來越減少。        因為貪心、瞋心的對境不在,所以就沒有散亂,善根也會越來越增長。當善根增加時,心就會清淨了。因為心裡非常自在,所以心乾淨了。只要煩惱的污染、業的污染、對境的污染、親人的污染、仇人的污染減少,一切瞋心、恨心、貪婪的思想都不多的時候,心就會變清淨、乾淨了。        「心淨於法生起深信心,依蘭若處即是佛子行」,由於心態上相信佛法,以致心變清淨了。當自心變清淨時,相信佛法的心態會越來越強的,而這種情況會是在哪裡發生呢?只有在蘭若處裡才有,所以蘭若處的功德是無窮之大。     有親人、敵人存在的地方,貪、瞋就會展現出來。貪、瞋二者的背景是痴心,然而有了痴心以後,就會不知取捨,對於該取的善根忘記了,該捨掉的煩惱也忘記了,這樣增加貪、瞋的地方就是家鄉,所以要遠離家鄉。     當決定遠離家鄉之後,要去哪裡...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2月15日 གང་ཚེ་རང་ཡིད་ཆགས་པ་དང་།། 彼時己心貪婪及 ཁྲོ་བར་འདོད་པ་དེ་ཡི་ཚེ།། 或欲生起瞋怒時 ལས་སུ་མི་བྱ་སྨྲ་མི་བྱ།། 不應行持不言語 དེ་ཚེ་ཤིང་བཞིན་གནས་པར་བྱ།། 則應如樹安穩住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2月15日 གང་ཚེ་རང་ཡིད་ཆགས་པ་དང་།། 彼時己心貪婪及 ཁྲོ་བར་འདོད་པ་དེ་ཡི་ཚེ།། 或欲生起瞋怒時 ལས་སུ་མི་བྱ་སྨྲ་མི་བྱ།། 不應行持不言語 དེ་ཚེ་ཤིང་བཞིན་གནས་པར་བྱ།། 則應如樹安穩住 廣大的心就是饒益有情的心,而饒益有情的意思是指,天下一切有情原本是從空性裡所展現出來的,並不是真實存在著。但是由於幻覺的續流,如同昨日的夢一樣,以致無法停止此輪迴的長夢。此時在一切虛幻的夢境融入且消失於法界之前,若是自己的心中具足正知正念、菩提心及大圓滿的狀態的話,則利益眾生的事情將會自然而然地行持起來。 「彼時己心貪婪及,或欲生起瞋怒時」,一個學習大乘佛教的人,自己的內心對於物質世界的人事物很貪心、很貪婪,以及對財物等等有強烈需求貪婪的時候,非常嚴重執著的時候,很希求的時候,而且對於不喜歡的敵人仇人之對境,非常嚴重反對,並且產生瞋恨心,很想生氣的時候,上述的意思是,因對境而引起貪心很強的時候,以及因對境而引起瞋恨心很強的時候,這些都是因思想而引起的,所以我們的行為也會以貪心、瞋恨心為主而行持起來,語言也會同樣的行持。 「不應行持不言語」,這些因無明所引起的貪心、瞋心、痴心等五毒,當五毒在心中搞鬼、在行中錯亂的時候,我們的心中要具足正知正念,並且要將心安置下去、安定下來,讓心不散亂,其方法就是要將我們身體的活動先停下來,因為自己的心中有很多三毒、五毒燃燒的煩惱,所以先讓自己的身體不做任何事情,並且定在一個處所裡。 再者,語言上不說話,因為心中有五毒燃燒的煩惱,所以害怕講錯話而破壞到眾生。因為心中有五毒燃燒的煩惱,所以不行持任何事情,害怕破壞到眾生、破壞到自己。 「則應如樹安穩住」,當我們的念頭有五毒燃燒的煩惱的時候,不要跟隨著它去行持任何事情,因為在心中的煩惱沒有淨化之前,擔心破壞到自己,以及對他人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在語言上都不說話,如同啞巴一樣。在行為上身體也是不動的,猶似一根木頭釘住在地上一樣。 依此有著定置的力量,以及禪定的力量展現出來,將心安置下去、身安置下去,繼續在善的道理上,善的念頭上堅定穩固下去。 重點是,身口意不要跟隨著貪婪的心,不要跟隨著瞋恨的心等等,不要讓我們的心跟隨著煩惱而走。意思...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2月11日 གང་ཚེ་བསྐྱོད་པར་འདོད་གྱུར་ཏམ།། 若於何時欲行持 སྨྲ་བར་འདོད་པར་གྱུར་ན་ཡང་།། 或於何時欲言語 དང་པོར་རང་གི་སེམས་བརྟགས་ནས།། 應先研察觀己心 བརྟན་པས་རིག་པ་ལྡན་པར་བྱ།། 穩固具理乃所需

🌈持明 仁增塔欽🔗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2月11日 གང་ཚེ་བསྐྱོད་པར་འདོད་གྱུར་ཏམ།། 若於何時欲行持 སྨྲ་བར་འདོད་པར་གྱུར་ན་ཡང་།། 或於何時欲言語 དང་པོར་རང་གི་སེམས་བརྟགས་ནས།། 應先研察觀己心 བརྟན་པས་རིག་པ་ལྡན་པར་བྱ།། 穩固具理乃所需 當自己的身體動盪的時候、想動的時候,特別是嘴巴要說話的時候,首先要研究一下自己的心。研究心的原因就是要看自己心中有沒有正知正念,身體是在控制己心的情況下動的嗎?語言是在控制己心的情況下而說出來的嗎? 首先要研究、觀察心,因為心猶如國王一般,而語言與身體則如同僕人與宰相般,所以管好心以後,一天裡的所做所行皆會在善的方向上操作。心中具足正知正念的力量悉全會展現出來,且於非常穩固、堅定的狀態之中,而後再聽聞、再思考、再修持。人生的一天怎麼過,一年、每年怎麼過,新年要怎麼過,一切都是依靠心裡有正知正念的狀態,而後在行持上都是以善為主,身心是自由自在的。 若沒有正知正念,我們的行為與語言皆有機會墮入到惡裡面,因此若有正知正念的話,我們的一切思想狀態皆是在出離心、菩提心、清淨心等等的一切圓滿善道之中,而解脫成佛的真理也是俱全,每天的生活也會過得愉快,這一切都是依靠自己心中的正知正念,所以穩固、堅定的狀態是需要的。穩固狀態的心情能帶給自己所有解脫成佛的真理,每天的快樂也是如此。 故而,無論去哪裡的時候、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身體動盪的時候、想說話的時候,首先要觀察的就是心,觀察什麼?自己有沒有正知正念。有正知的話,就會改正錯誤或是將善保持下去;有正念的話,心中的善的力量即會永久繼續延長下去,這是非常主要的一件事情。 持明 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無論對境是什麼、什麼樣的人群、事情是多複雜,自己心中永遠要有正知正念;無論外境是多爛、多差、多糟糕、多複雜,自己的心中仍然需要是光明的,因此需要具有正知正念;無論輪迴是多複雜、世界是多複雜,心中永遠有正知正念是非常唯要的。 心中正知正念具足圓滿,並擁有佛法的道德,這是佛教徒的主要條件。此外,在行為上面不殺生,絕對不吃立即殺掉的、現場殺之生命型態的食物,即使一隻昆蟲、一隻蚊子也不殺。 當心中圓滿俱全正知正念的時候,一絲一毫的思想形態都是想善的,這就是佛教的...

持明 仁增塔欽 開示及新譯 《佛子行三十七頌》 2018年12月4日 第二偈 (之二) གཉེན་གྱི་ཕྱོགས་ལ་འདོད་ཆགས་ཆུ་ལྟར་གཡོ།། 親友貪婪執愛如水蕩 དགྲ་ཡི་ཕྱོགས་ལ་ཞེ་སྡང་མེ་ལྟར་འབར།། 仇敵瞋恨憎惡似火燃 བླང་དོར་བརྗེད་པའི་གཏི་མུག་མུག་ནག་ཅན།། 取捨咸忘痴心猶黑暗 ཕ་ཡུལ་སྤོང་བ་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ཡིན།། 遠離家鄉即是佛子行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 開示及新譯 《佛子行三十七頌》 2018年12月4日 第二偈 (之二) གཉེན་གྱི་ཕྱོགས་ལ་འདོད་ཆགས་ཆུ་ལྟར་གཡོ།། 親友貪婪執愛如水蕩 དགྲ་ཡི་ཕྱོགས་ལ་ཞེ་སྡང་མེ་ལྟར་འབར།། 仇敵瞋恨憎惡似火燃 བླང་དོར་བརྗེད་པའི་གཏི་མུག་མུག་ནག་ཅན།། 取捨咸忘痴心猶黑暗 ཕ་ཡུལ་སྤོང་བ་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ཡིན།། 遠離家鄉即是佛子行     「親友貪婪執愛如水蕩」,對親友貪婪執著的愛護是非常強,第一是因為有「我」。一產生有「我」的時候,就會出現兩種對境,一是「我」的親戚,一是「我」的仇敵。對親戚非常愛護、非常貪婪。對自己喜歡、愛護的人會非常執著,展現出放不下的貪婪執著,心情如同大河傾洩而出般的動盪不安。     對親人愛護執著太強、貪婪太嚴重的時候,就會窘迫自己的內心,而墮入辛苦的執著、幻覺的思惟裡,如同現在我在醫院,看著生病嚴重的妹妹一樣。當我們面對親人生病嚴重、不順利的時候,要有大平等心。要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中的捨無量心,用在我們的心情上,這樣對親戚、朋友的貪婪執著、愛護執著就會少一些。     「仇敵瞋恨憎惡似火燃」,第二是對仇敵非常憎惡,恨心和瞋心像火一樣燃燒起來,因為某某人曾經傷害、迫害我,曾經傷害、迫害我的親友等等。看到對境是仇人的時候,都會生起非常強大的瞋心。     對親戚好友有貪婪的思想,對仇人敵人有瞋恨的心,這兩種心態對於大乘佛教修行者的觀念來說,自己的自相續、身心之間不能產生對親友貪婪、對仇敵瞋恨的念頭,所以捨無量心或平等無量心是非常重要。敵人和親人平等,就稱為平等無量心,中文又稱為捨無量心。佛陀的發心才會有無量心,但是我們可以練習捨的部分、平等的部分。     對親戚朋友的貪婪執著不要太強,因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如同昨日的夢、夏天的彩虹。雖然現在的模樣是敵人,但在過去的時代裡說不一定是親戚。而仇人也不一定是永久的仇人,因為有可能現在的仇人,在往昔裡曾經當過我們的親戚朋友,這也是不一定的,因此我們內佛教徒,看到親人、看到敵人,最好能以捨無量心、平等無量心來對待,這才是我們佛教徒的精神。 ...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2月10日 དོན་མེད་ས་རྐོ་རྩྭ་གཅོད་དང།། 故意挖地割草及 ས་རིས་འདྲི་སོགས་བྱེད་གྱུར་ན།། 地上書寫繪紋則 བདེ་གཤེགས་བསླབ་པ་དྲན་བྱས་ནས།། 憶起樂臻佛戒律 སྐྲག་པས་དེ་ཡི་མོད་ལ་དོར།། 畏懼立即捨此行

🌈持明 仁增塔欽🔗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2月10日 དོན་མེད་ས་རྐོ་རྩྭ་གཅོད་དང།། 故意挖地割草及 ས་རིས་འདྲི་སོགས་བྱེད་གྱུར་ན།། 地上書寫繪紋則 བདེ་གཤེགས་བསླབ་པ་དྲན་བྱས་ནས།། 憶起樂臻佛戒律 སྐྲག་པས་དེ་ཡི་མོད་ལ་དོར།། 畏懼立即捨此行     「故意挖地割草及,地上書寫繪紋則」,令他人不滿意的事情不能做,因此對於沒有特別意義的事情,例如用手指頭、木頭、或木棍來挖地,好像手都控制不了,隨便割草、或在地上寫字、挖地等等,上述這些沒有特別的意義、沒有特別需要的話,就不能做這些事情,因為別人看到會覺得怪怪的。   有些人會隨便在地上亂畫各式各樣的畫,但這裡大部分是水泥地,所以不容易在地上畫畫。若是碰到沙地,隨便在沙地上畫圖或是有割草等隨意之中的一種行為,這些行為是不需要的,理應避免。   「憶起樂臻佛戒律,畏懼立即捨此行」,當這樣在地上亂畫的時候,就要想到樂臻佛、佛陀的教導,佛陀提到心中要圓滿具足正知正念的狀態,內心平靜自在,行為具善道且有意義,時時行持善的行為,以及對自己和他人有幫助的行為。對於毫無意義的事情以及類似上述這種性質的事情是不能行持。   這時要想到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人要有正知正念,並且長期保持著善的念頭,進而聽聞、思考,以及圓滿具有想解脫的思想。   佛陀的教導包括人身難得、人生無常、生命的珍貴以及解脫涅槃的功德等等,都應憶想著。而不起作用的事情,例如隨便挖地、割草,任何對生活和眾生沒有特別相關的事情,這些隨意中所做出來的事情都要放掉、遠離,方法就是想到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法門,立即不做沒意義的事情,這樣有取捨、有正知正念。   當想到釋迦牟尼佛教導的法門的時候,我們的人身是非常珍貴寶貴的,也是解脫成佛最好的一條船。若想要越過大海的話,需要一條船;若想要解脫成佛的話,透過難得的人身將是非常圓滿,所以自己的身口意都應在自由自在上,心自由自在的善道上,行自由自在的善行上。除此以外,散亂的、毫無意義的、不起作用的,沒有特別意義的事情都不行持。     總之,在圓滿具足正知正念狀態之中,聽聞、思考、修持佛法,人生中的每一天將...

持明 仁增塔欽 開示及新譯 《佛子行三十七頌》 2018年12月4日 第二偈 (之一) གཉེན་གྱི་ཕྱོགས་ལ་འདོད་ཆགས་ཆུ་ལྟར་གཡོ།། 親友貪婪執愛如水蕩 དགྲ་ཡི་ཕྱོགས་ལ་ཞེ་སྡང་མེ་ལྟར་འབར།། 仇敵瞋恨憎惡似火燃 བླང་དོར་བརྗེད་པའི་གཏི་མུག་མུག་ནག་ཅན།། 取捨咸忘痴心猶黑暗 ཕ་ཡུལ་སྤོང་བ་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ཡིན།། 遠離家鄉即是佛子行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 開示及新譯 《佛子行三十七頌》 2018年12月4日 第二偈 (之一) གཉེན་གྱི་ཕྱོགས་ལ་འདོད་ཆགས་ཆུ་ལྟར་གཡོ།། 親友貪婪執愛如水蕩 དགྲ་ཡི་ཕྱོགས་ལ་ཞེ་སྡང་མེ་ལྟར་འབར།། 仇敵瞋恨憎惡似火燃 བླང་དོར་བརྗེད་པའི་གཏི་མུག་མུག་ནག་ཅན།། 取捨咸忘痴心猶黑暗 ཕ་ཡུལ་སྤོང་བ་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ཡིན།། 遠離家鄉即是佛子行     「親友貪婪執愛如水蕩」,對親友貪婪執著的愛護是非常強,第一是因為有「我」。一產生有「我」的時候,就會出現兩種對境,一是「我」的親戚,一是「我」的仇敵。對親戚非常愛護、非常貪婪。對自己喜歡、愛護的人會非常執著,展現出放不下的貪婪執著,心情如同大河傾洩而出般的動盪不安。     對親人愛護執著太強、貪婪太嚴重的時候,就會窘迫自己的內心,而墮入辛苦的執著、幻覺的思惟裡,如同現在我在醫院,看著生病嚴重的妹妹一樣。當我們面對親人生病嚴重、不順利的時候,要有大平等心。要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中的捨無量心,用在我們的心情上,這樣對親戚、朋友的貪婪執著、愛護執著就會少一些。     「仇敵瞋恨憎惡似火燃」,第二是對仇敵非常憎惡,恨心和瞋心像火一樣燃燒起來,因為某某人曾經傷害、迫害我,曾經傷害、迫害我的親友等等。看到對境是仇人的時候,都會生起非常強大的瞋心。     對親戚好友有貪婪的思想,對仇人敵人有瞋恨的心,這兩種心態對於大乘佛教修行者的觀念來說,自己的自相續、身心之間不能產生對親友貪婪、對仇敵瞋恨的念頭,所以捨無量心或平等無量心是非常重要。敵人和親人平等,就稱為平等無量心,中文又稱為捨無量心。佛陀的發心才會有無量心,但是我們可以練習捨的部分、平等的部分。     對親戚朋友的貪婪執著不要太強,因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如同昨日的夢、夏天的彩虹。雖然現在的模樣是敵人,但在過去的時代裡說不一定是親戚。而仇人也不一定是永久的仇人,因為有可能現在的仇人,在往昔裡曾經當過我們的親戚朋友,這也是不一定的,因此我們內佛教徒,看到親人、看到敵人,最好能以捨無量心、平等無量心來對待,這才是我們佛教徒的精神。 ...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2月9日 བྲེ་མོའི་གཏམ་ནི་སྣ་ཚོགས་དང།། 各式閒談戲笑語 ངོ་མཚར་ལྟད་མོ་རྣམ་མང་པོ།། 各種美觀諸事物 ཀུན་ལ་འཇུག་པར་གྱུར་པ་ན།། 於此之上享擁時 དེ་ལ་ཆགས་པ་སྤང་བར་བྱ།། 於彼貪婪應遠離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2月9日 བྲེ་མོའི་གཏམ་ནི་སྣ་ཚོགས་དང།། 各式閒談戲笑語 ངོ་མཚར་ལྟད་མོ་རྣམ་མང་པོ།། 各種美觀諸事物 ཀུན་ལ་འཇུག་པར་གྱུར་པ་ན།། 於此之上享擁時 དེ་ལ་ཆགས་པ་སྤང་བར་བྱ།། 於彼貪婪應遠離     「各式閒談戲笑語,各種美觀諸事物」,說話特別沒有正知正念,或頑皮的一些話語,主要是因為在病人的身旁為了讓他開心。以藏醫來說的話,病人整個白天都在睡覺是不好的,白天可以睡,但是不要睡太多,晚上才是主要睡覺的時間。為了讓病人在白天不要睡太多,為了讓他說話、讓病人清醒、讓病人開心,所以我們說一些好玩的話題、頑皮的話題、他喜歡的一些話題,和他聊天。這樣做是為了他人,你什麼話都說了,平常不說的一些話也說,逗他開心。     有些窮人家或是為了討生活,訓練一些猴子表演,又唱歌跳舞、變魔術等等,各式各樣的雜耍表演,欣賞這些都是為了保護他人的心。因為他帶猴子、玩東西、做藝術、唱歌跳舞等等,看這些表演的時候,讓他有面子或是讓他開心,可以欣賞看看的。     「於此之上享擁時,於彼貪婪應遠離」,看了猴子的表演、唱歌跳舞、變魔術,我們露出笑容,很開心的樣子來欣賞。但是欣賞的過程裡面,通通都是不執著、不貪婪、不貪心、不增加欲望的狀態之中,具足正知正念,這樣的心態看待或欣賞這些表演。     意思就是,在好玩的情況下、自己喜歡的狀態,隨意的看表演、看電影、看所有唱歌跳舞,特別是帶動物雜耍的表演等等,自己的心態若是完全是非常融入於表演上面,心中沒有正知正念,在這種狀態之下是不能看的。有些帶猴子雜耍的表演,或是一個人在街上唱歌,得到別人給他一點點錢的時候,要隨喜。     總之,要正知正念具足圓滿的狀態之中,為了守護他人而有的行為,為了守護他人的心,才可以參加唱歌跳舞,欣賞猴子的雜耍、變魔術等各式各樣的表演。如果是因為我自己很喜歡、貪婪、欲望很多的情況下,是不允許欣賞這些表演的。     偈頌闡述裡面說到,強盜、國家政治的一些事情、對修行成道上沒有意義、各式各樣的閒聊話題、還有如前面所說般的內容,不要有接觸...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2月8日 གང་ཞིག་བསམས་ཏེ་བྱར་བརྩམས་པ།། 思欲行事則始做 དེ་ལས་གཞན་དུ་མི་བསམ་སྟེ།། 除此其餘先莫想 དེར་གཏད་པ་ཡི་བསམ་པ་ཡིས།། 依此安置思惟以 དེ་ཉིད་རེ་ཞིག་བསྒྲུབ་པར་བྱ།། 此則首要先行持 དེ་ལྟ་ན་ནི་ཀུན་ལེགས་བྱས།། 如是二者皆圓滿 གཞན་དུ་གཉི་གར་མི་འགྱུར་རོ།། 否則二者皆不成 ཤེས་བཞིན་མ་ཡིན་ཉེ་ཉོན་མོངས།། 不正知之隨煩惱 དེ་ལྟ་ན་ནི་འཕེལ་མི་འགྱུར།། 如是能令不增長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2月8日 གང་ཞིག་བསམས་ཏེ་བྱར་བརྩམས་པ།། 思欲行事則始做 དེ་ལས་གཞན་དུ་མི་བསམ་སྟེ།། 除此其餘先莫想 དེར་གཏད་པ་ཡི་བསམ་པ་ཡིས།། 依此安置思惟以 དེ་ཉིད་རེ་ཞིག་བསྒྲུབ་པར་བྱ།། 此則首要先行持 དེ་ལྟ་ན་ནི་ཀུན་ལེགས་བྱས།། 如是二者皆圓滿 གཞན་དུ་གཉི་གར་མི་འགྱུར་རོ།། 否則二者皆不成 ཤེས་བཞིན་མ་ཡིན་ཉེ་ཉོན་མོངས།། 不正知之隨煩惱 དེ་ལྟ་ན་ནི་འཕེལ་མི་འགྱུར།། 如是能令不增長     「思欲行事則始做,除此其餘先莫想」,已經考慮好想做的事情是關於解脫成佛,或是善相關的一切,首先心裡要思考何者先做,然後從這一項善業開始行持,在行持的過程裡,就不去想其他的事情。     不想的意思是指一心一意先確定下來從哪一件事情開始行持,無論是布施也好、忍辱也好、持戒也好,認真地去行持已確定的這一件事情,除此以外,其他不想。     因為首先開始的這件事情需要先完成,這是最主要的,如此才不會顛倒順序。若是東做做、西做做,最終很多事情都不會成功的,這即是第二句所說的其他不想。     「依此安置思惟以」,意思是,你的身心一定要認真地放在這樣的思惟上。     「此則首要先行持,如是二者皆圓滿」,無論是布施、持戒或忍辱,當你認真地做起第一件事情,並且圓滿起來。意思就是一開始想做的這件事情,例如布施,當第一件事情圓滿完成之後,則其他事情都會有接著圓滿的機會。     「否則二者皆不成」,如果第一件想做的事情是與布施相關的,在沒有完整做好的情況下,又行持持戒的事情,不但布施做不好,連持戒也會做不成的,而會有這樣的問題展現出來,乃因東做做、西做做,因此在先前行持的這件事情未完成之前,不要接續做其他的事情。     當先前行持的這件事情完成且圓滿以後,則其他事情也容易有圓滿與成就的機會。做事的方式與順序的先後都與思想有關係的,必須用正知正念來行持,每一個善根的項目,都應一心一意...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開示及新譯 佛子行三十七頌 2018年12月3日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開示及新譯 佛子行三十七頌 2018年12月3日     主要的重點是,我已得到難得的人身,快樂的時間都不夠了,所以我再也不要痛苦了。得到難得的人身,我希望家庭圓滿,我希望事業圓滿,我現在吃得飽、穿得暖,或辛苦地工作後,就能有可以活下去的條件。能得到圓滿的人身,圓滿的自在,圓滿的心情,再行持圓滿解脫的方法、態度,來讓自己的人身更加圓滿,這才是最圓滿的狀態。     富人不學佛法,金錢財物都堆積起來,像山一樣高;窮光蛋不學佛法,每天流浪的樣子,若這兩者的心中沒有佛法,就像是沒有內臟一般。心中沒有究竟的真理與佛法的道德,以及人生觀念上沒有想解脫的思想,當遇到自己悶悶不樂,不開心的心結打起來時,連自己想打開心裡痛苦之結的辦法也沒有。     如果有了佛法以後,就能獲得小解脫,也可以解開自己悶悶不樂的心,在行持上面,便可以擁有歡喜自在。為了生活在人世界的社會中工作時,當心中具足佛法的真理,就能好好地盡心盡力且努力去做。     關於行持佛法和工作,這二者缺一不可。有的人工作很辛苦、很辛苦,又要面對外在的一切人事物,內心一直執著,造成強大的痛苦等等,這是不好的。     我們的心情要輕鬆,因為已經獲得難得的人身,這是珍貴暇滿的人身船,是用來渡過輪迴的苦海,所以不能弄壞難得的人身。如果一直緊張痛苦的話,會弄壞暇滿難得的人身,所以不需要這樣做。     心情要輕鬆,心裡要有智慧、要有慈悲、要有力量,要學習佛法,達成究竟的真理,開悟自己的心啊!如果你心中具足圓滿的佛法,又能好好地運用難得的人身,那麼你每天的生活會很歡喜自在,無論你做任何事情,你在任何處所,無論多忙、多苦,也全都會是佛法的勝道,所以有了佛法以後,你的人身會過得非常究竟圓滿。     你、我都是如此,無論碰到任何狀態,碰到任何快樂,應將釋迦牟尼佛的法要如同甘露般看待,若是能夠一點一滴地用在心上的話,將擁有速疾淨化凡界苦海輪迴的本力。     佛法是需要練習的,先聽聞、先思考,再禪坐等等。如果每天的生活能運用佛法的道裡,那麼自己的解脫會自然出現,甚至小解脫與大解脫都會自然出現。

持明 仁增塔欽開示及新譯 佛子行三十七頌 2018年12月3日 第一偈 之二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開示及新譯 佛子行三十七頌 2018年12月3日 第一偈 之二     有暇,光憑有暇是沒用的。雖然我們未出生在地獄道裡,但若是每天都生起很強的瞋心,此即是趨往地獄道的因,也許心情就變無暇了。而慳吝是餓鬼道的源頭,慳吝、瞋心、傲慢、嫉妒,佔據我們內心太多的空間,這些都要多加觀察的,所以我們沒有出生在這些不好的地方,就是暇。而心方面的暇,也要多想一想。隴千冉蔣曾講述過心識八無暇和驟緣八無暇,這些內容需要仔細考慮、思惟。     再者是「滿」,我們已經得到難得的人身,為什麼我們現在的人身是難得的呢?因為過去世要善根俱全,持戒嚴謹,而且臨終的時候有祈願圓滿,再加上俱全許多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才有機會得到難得的人身。如今我們不僅得到難得的人身,而且此難得的人身五根俱全,沒有殘疾,這就是滿。     第一是投生為人;第二是五根俱全;第三是出生在有佛法的勝地,出生在佛法的央地,這也是一種暇滿難得的滿;再者我們的思想沒有顛倒,不是邪見者;對佛法有信心的相信者,沒有業際顛倒,是非常圓滿的滿。     有些人對無害光明的覺悟者釋迦牟尼,與無害光明的法道沒有信心,而我們不是這樣,我們是對佛教有信心,對證悟究竟的佛陀特別有信心和相信,這也是滿。這就是五自圓滿,自己有五個圓滿,如果自己在五個圓滿裡,缺了其中一個,也不太好,所以具足八個暇,也具足五自圓滿。     還有五他圓滿,佛陀到這個世界,有段時間不講法,因為釋迦能仁成佛以後,獲得如甘露般八不離戲空性之真理,但是當時沒有人聽懂,所以祂想要去樹林裡,一輩子於滅諦裡禪修。這時,百施天王等前來請法,所以佛才開始講經說法。佛住世也有不講法的時候,但是現在不是如此,佛已經宣講三轉法輪,所以可稱之為圓滿。     佛已講法,但有時候是非教法的時代、非證法的時代,有一些佛法不見了,只是外相和衣著是一樣,或名相是一樣的。可是如今是佛陀的佛法,不光是教法、證法存在(教住),我們也出生在這樣的時期,這也是五他圓滿之一。     佛宣說佛法,法教住世,而且自己已進入佛教,皈依佛教,學習佛法,所以是圓滿的。再者,善知識的引領,珍貴的善知識經常對你說法,以喜樂、慈祥的樣貌帶領你進入解脫道路...

持明 仁增塔欽開示及新譯🌈持明 仁增塔欽🔗 佛子行三十七頌 2018年12月3日 第一偈 之一 དལ་འབྱོར་གྲུ་ཆེན་རྙེད་དཀའ་ཐོབ་དུས་འདིར།། 暇滿之船難獲幸得時 བདག་གཞན་འཁོར་བའི་མཚོ་ལས་བསྒྲལ་བྱའི་ཕྱིར།། 自他為此度脫輪迴海 ཉིན་དང་མཚན་དུ་གཡེལ་བ་མེད་པར་ནི།། 晝夜不輟恆時不散亂 ཉན་སེམས་བསྒོམ་པ་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ཡིན།། 聽聞思惟修禪佛子行

持明 仁增塔欽開示及新譯 🌈持明 仁增塔欽🔗 佛子行三十七頌 2018年12月3日 第一偈 之一 དལ་འབྱོར་གྲུ་ཆེན་རྙེད་དཀའ་ཐོབ་དུས་འདིར།། 暇滿之船難獲幸得時 བདག་གཞན་འཁོར་བའི་མཚོ་ལས་བསྒྲལ་བྱའི་ཕྱིར།། 自他為此度脫輪迴海 ཉིན་དང་མཚན་དུ་གཡེལ་བ་མེད་པར་ནི།། 晝夜不輟恆時不散亂 ཉན་སེམས་བསྒོམ་པ་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ཡིན།། 聽聞思惟修禪佛子行     「暇滿之船難獲幸得時」,今天講的是暇滿的船,暇滿的船指的是人身,此人身又暇又圓滿。暇就是有空的意思,我們沒有出生在地獄道。若是出生在地獄道的話,就沒有空暇,遑論解脫成佛,甚至連快樂和舒服都尋求不到、希求不了。因為我們沒有出生在地獄道,所以便有了空暇。     我們沒有出生在餓鬼道,所以我們有空可以學習佛法,有機會希求且行持現世的快樂,和究竟的解脫成佛。     我們沒有出生在畜生道,如果出生在畜生道,例如魚、螃蟹等海鮮動物會被宰殺吞食。如果出生在這種地方,不用說解脫成佛,連短暫的快樂也幾乎得不到。而我們沒有出生在畜生道裡,也是有暇。     我們沒有出生在長生天,若是出生在長生天裡,一輩子都是歡樂、開心,沒想到來世或是希求佛法。一生歡喜,沒有想學佛,或希求的程度不高、不多。因為我們沒有出生在長生天裡,所以有暇。     長生天是永遠長生嗎?不是。他們在臨死之前,自己的身體會發出臭氣,旁邊的天人就會知道他們即將瀕臨死亡。然而死後前去哪裡呢?幾乎都是去地獄道,他們將會預先看到燃燒烈火的鍋子正等待著他們去受報,所以內心很苦啊!而我們現在得到難得的人身,並沒有出生在長生天,在這現世裡將有機會可以尋求究竟解脫成佛的快樂。     我們沒有出生在邊地,若是出生在邊地,則對覺悟者,特別是能仁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證法,無法產生任何相信與信心,所以解脫成佛的機會便不多。     而我們現在不是出生在邊地,無論是漢地也好、藏區也好,都是佛法的央地,特別是出生在能學到漢傳、藏傳佛教的地方,所以也是有暇。     而且我們不是邪見者,邪見者就是心中...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2月5日 འཇིགས་དང་དགའ་སྟོན་སོགས་འབྲེལ་བར།། 怖畏喜慶相連時 གལ་ཏེ་མི་ནུས་ཅི་བདེར་བྱ།། 若力不及則放置 འདི་ལྟར་སྦྱིན་པའི་དུས་དག་ཏུ།། 如是布施之時際 ཚུལ་ཁྲིམས་བཏང་སྙོམས་བྱ་བར་གསུངས།། 戒律可置於無記

🌈🙏持明 仁增塔欽🔗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2月5日 འཇིགས་དང་དགའ་སྟོན་སོགས་འབྲེལ་བར།། 怖畏喜慶相連時 གལ་ཏེ་མི་ནུས་ཅི་བདེར་བྱ།། 若力不及則放置 འདི་ལྟར་སྦྱིན་པའི་དུས་དག་ཏུ།། 如是布施之時際 ཚུལ་ཁྲིམས་བཏང་སྙོམས་བྱ་བར་གསུངས།། 戒律可置於無記     「怖畏喜慶相連時」,怖畏的意思,是指老虎、豹、熊等兇惡的猛獸出現時,或是遇到生命危險的緊急狀態時,一些行為上的戒律可以不用遵守,要先跨大步趕快逃命,腳跨很大步的跑步。     一般來說的話,戒律是不能亂跑,但是這個時候,遇到恐怖危險的事情,所以相關的戒律暫時放棄,不做也行的意思。     特別是慶祝三寶的生日,或是供養三寶的法會或是殊勝日,廣大行持利益眾生與此相關連的一切行為,我們心中要有正知正念,心中要保持安心自在,展現內心平靜自在的力量,所以正知正念是需要的。     「若力不及則放置」,一些與持戒相關的行為上之小缺點,例如說話大聲一點點,或者大步跑,或是自己的行動大一點點,或是不穿袈裟等等,有些事情是特殊狀況發生時,可以允許的。因為是慶祝三寶的法會,或是躲掉恐怖的危險,但是心中仍需要具有正知正念,其他一些直接與行為相關的小小戒律的部分,是可以先暫時放下的。     平常來說的話,布施跟持戒兩者,是以持戒為主要的,持戒是自己身與心兩方面都要受持的,是非常主要的行持,優先於布施。布施時候的心態是要正確的,布施東西出去的行為也是有幫助到對方。布施與持戒是哪一個為主要?整體而言,持戒是主要的。因為持戒是自相續之中一種主要需要調整的部分,不要讓惡業產生,讓善業都一直增加的一種狀態,所以這是非常不錯的,故布施與持戒來說以持戒為主要。     「如是布施之時際」,有時候卻是以布施為主的。怎麼說呢?布施,是永遠不關門的布施,永遠的布施就是說,誰要什麼都是布施什麼,一直不停的布施下去,從來沒有慳吝過的布施是一種廣大布施,永遠不中斷的布施,也稱為非常長期的布施。這種廣大布施的時候,於走路時,手可能會搖,然原本持戒上面,手是不能太搖擺,走路要小動作的走,而在布...

《佛子行三十七頌》 2018年12月2日 🌈 持明 仁增塔欽 https://chihming8.blogspot.com/ ཕན་བདེའི་འབྱུང་གནས་རྫོགས་པའི་སངས་རྒྱས་རྣམས།། 利樂之源圓滿眾覺佛 དམ་ཆོས་བསྒྲུབས་ལས་བྱུང་སྟེ་དེ་ཡང་ནི།། 悉從修持佛法而展現 དེ་ཡི་ལག་ལེན་ཤེས་ལ་རག་ལས་པས།། 修法唯要直依仗行持 རྒྱལ་སྲས་རྣམས་ཀྱི་ལག་ལེན་བཤད་པར་བྱ།། 為示行持講經佛子行

持明 仁增塔欽開示及新譯 🌈持明 仁增塔欽🔗 《佛子行三十七頌》 2018年12月2日  ཕན་བདེའི་འབྱུང་གནས་རྫོགས་པའི་སངས་རྒྱས་རྣམས།། 利樂之源圓滿眾覺佛 དམ་ཆོས་བསྒྲུབས་ལས་བྱུང་སྟེ་དེ་ཡང་ནི།། 悉從修持佛法而展現 དེ་ཡི་ལག་ལེན་ཤེས་ལ་རག་ལས་པས།། 修法唯要直依仗行持 རྒྱལ་སྲས་རྣམས་ཀྱི་ལག་ལེན་བཤད་པར་བྱ།། 為示行持講經佛子行     我現在接著講第二個修羅嘎,每四句偈就稱為一個修羅嘎。     「利樂之源圓滿眾覺佛」,此處講利樂之源。我們現世所有的快樂,就稱為利,包括長壽、健康、順利、圓滿、自在、歡喜,都稱為利。為什麼是利呢?世間法裡,天上有藍藍的天空,地上有硬硬的土地,對於在世間行持的人們來說,希求的就是健康、平安等等,如此諸多希求的部分即稱為利。而樂則是永久不變的快樂,是智慧、歡樂的大樂,是獲得解脫和成佛相關的究竟真理,即稱為樂。     利和樂二者的源頭就是能仁釋迦牟尼佛及一切十方諸佛菩薩。佛是利樂的源頭,原因是佛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成道過程裡發起四無量心,行持六度波羅蜜多,利益無邊的有情。     若以人界的時間來計算的話,三大阿僧祇劫是非常長久的時間。在很多很多很多年裡,佛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行持來度化有情,有時候是廣發菩提心來布施,有時候是修持忍辱等等,示現許多方式來度化有情。     佛陀度化了無邊的有情,佛陀是利樂二者的源頭,眾生得到利樂就是佛唯一的希望。眾生希求得到幸福、健康、平安、長壽的利,也是佛陀的願力;佛也希望眾生得到究竟的解脫、究竟的成佛、大智慧的樂,所以佛的發心、行持之中,都能形成利樂眾生的事業。總之,眾生利樂的源頭即是諸佛如來。     這裡提到覺綻佛,我們平常人不是覺悟者,平凡人和覺悟者的差別就是,平凡人無法思想到的範圍,於覺悟者的智慧裡,剎那之間就會想起、就會知道。     覺綻佛有覺悟的真理,擁有使物質變為空性的本事,具有在虛空中飛翔等等神通廣大的能力。但眾生沒有這些本事,以凡夫來說,他的一切都是在自己「有的」範圍內。以廣大覺悟的佛陀來說,祂的...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2月4日 ཅི་ནས་ཏིང་འཛིན་བརྩོན་པ་ནི།། 乃為心定精進謂 སྐད་ཅིག་གཅིག་ཀྱང་མི་འཆོར་ཡང་།། 剎那剎那亦不散 བདག་གི་ཡིད་འདི་གར་སྤྱོད་ཅེས།། 心往何處行遊矣 དེ་ལྟར་ཡིད་ལ་སོ་སོར་བརྟག།། 如是意中應研察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2月4日 ཅི་ནས་ཏིང་འཛིན་བརྩོན་པ་ནི།། 乃為心定精進謂 སྐད་ཅིག་གཅིག་ཀྱང་མི་འཆོར་ཡང་།། 剎那剎那亦不散 བདག་གི་ཡིད་འདི་གར་སྤྱོད་ཅེས།། 心往何處行遊矣 དེ་ལྟར་ཡིད་ལ་སོ་སོར་བརྟག།། 如是意中應研察     「乃為心定精進謂」,心要安置在禪定上,而說到禪定的時候,則分為初學者的禪定、中等者的禪定、上等者的禪定,都是不一樣的。反正初學者的禪定就是心安住在止之上,止觀的止,而這樣的禪定或是密法、大圓滿等等禪定,所需要的是精進,守護的精進、保持的精進,這時自己的心唯一依靠的就是禪定。     「剎那剎那亦不散」,唯一依靠就是禪定的意思是指,心沒有任何向外散亂,也沒有內收的昏睡,也就是完全沒有昏沉、掉舉,要如此地依靠在禪定上、綁在禪定上。剎那間也不會在平凡的對境上散亂下去,心擁有在禪定上,而禪定是熟悉禪定者脫離輪迴的方法。     共同法門有許多禪定的方法,針對「止」即有九種心安置的禪定方法;在密乘的法門裡,也有所謂的生圓次第的禪定、究竟大圓滿的禪定等等。     這裡所講述的是平常初學者以及所謂修行人的禪定,即是心不散亂,因為如果心散亂下去的話,就變成輪迴的根源;反之,內收起來的話,也是輪迴的根源,所以心不散亂、不跑掉,而後在禪定之中,這就是剎那間心不跑掉的意思。     說到剎那的原因是,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在輪迴之中,都是由於心散亂、心昏睡。昏沉的部分是與愚痴相關的,而與散亂相關的則是瞋恨、嫉妒、或傲慢等等,這些窘迫性的思想帶走我們的心、不讓我們禪定,因此於禪定的時候,剎那間也不可以散亂在對境上,不可以有貪婪的對境和瞋恨的對境等等。     「心往何處行遊矣,如是意中應研察」,心與境之間,境分為能境、所境,能境的一切都放在禪定之中,不要散亂、不要跑至所境之間。     如果初學者學習禪定,心跑掉的時候,則應立即看一下自己的心,它跑到禪定以外的哪裡去了呢?自己的心想到哪裡呢?自己的念頭動到哪裡呢?自己要這樣想起來。     ...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2月3日 སེམས་གྱི་གླང་ཆེན་མྱོས་པ་ནི།། 心如大象瘋狂謂 ཆོས་ལ་སེམས་པའི་ཀ་ཆེན་ལ།། 綁繋佛法大柱上 ཇི་ལྟར་བཏགས་པ་མི་འཚོར་བར།། 如何綑綁莫令逃 དེ་ལྟར་འབད་པ་ཀུན་གྱིས་བརྟག། 此況應精進研察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2月3日 སེམས་གྱི་གླང་ཆེན་མྱོས་པ་ནི།། 心如大象瘋狂謂 ཆོས་ལ་སེམས་པའི་ཀ་ཆེན་ལ།། 綁繋佛法大柱上 ཇི་ལྟར་བཏགས་པ་མི་འཚོར་བར།། 如何綑綁莫令逃 དེ་ལྟར་འབད་པ་ཀུན་གྱིས་བརྟག། 此況應精進研察 瘋掉的大象亂跑時,城裡的人都會有危險,所以當這瘋象還沒有降伏好的時候,需要非常緊緊地綁在棍棒、柱子上面。同樣的,這是比喻我們自己的心,貪心強、瞋恨心猛、痴心黑暗,以三毒為主這樣的思想就如同瘋掉的大象般,所以不要讓貪瞋痴的思想亂跑、散亂。散亂在哪裡呢?貪心的對境、瞋恨心的對境、痴心的對境上,心散亂、跑掉的話,會出生在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 慳吝的心一直在心裡展現,當慳吝的心帶動我們的心散亂下去時,就會去餓鬼道;瞋恨的心在心中發展,然後瞋恨的心帶走我們平靜智慧的心,心再繼續散亂下去時,就會在地獄道裡面出生;以痴心為主的心,又一直跑到痴心、沒有智慧的愚痴對境上面,當然也要去畜牲道的。貪、瞋、痴、傲慢、嫉妒引起的一切,若發展了這些心令其散亂在外面,並與對境聯合,若是這個樣子的話,地獄、餓鬼、畜牲等等的痛苦也都要接受的。 大象沒有綁好的話,城裡面很多都會被破壞。我們的內心像是大象一樣,要用正知正念的繩子來綁好,然後捆綁在究竟的定意,及智慧慈悲的力量上面。如若沒有綁好的話,則心自然往外流出、心自然跑掉,三惡道等等的一些痛苦就要接受的,大象跑掉的話會破壞城巿,心跑到外境的話,地獄餓鬼的痛苦會不斷的來,所以是不好的。 那該如何呢?即心不要外散、不要散亂,要將心運用在正法上,正法講經、正法聽聞、正法思考、正法修持這樣的大柱子上面。什麼是大的柱子呢?聞思修等等就是這樣的大柱子,將我們的心綁在上面,不要讓它跑掉。如同大象綁在柱子上面一樣,心的動盪念頭,都在聞思修的境界之中,將心綁在聞思修的柱子上面 所以自己所有的精神、精進、努力,不要讓心散亂,要綁在聞思修的柱子上面,要很盡心盡力的做。做的過程裡面心跑掉,身體不要有太多動盪,語言也不要說話太多,將內心安放在正法的涵義、正法的內容,如理如法的教導上面,放的意思就是俱全這樣的見解和修持的正道,時時刻刻能看管自己在行為上所作所行是不是善或是惡,連剎那間的心都不散亂的。 所以這...

བ་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སོ་བདུན་མ་ཞེས་བྱ་བ་བཞུགས་སོ 佛子行三十七頌 ན་མོ་ལོ་ཀེ་ཤྭ་ར་ཡ 梵語云:南摩羅格修惹雅 漢語云:南摩觀世音菩薩 གང་གིས་ཆོས་ཀུན་འགྲོ་འོང་མེད་གཟིགས་ཀྱང་།། 誰見一切諸法無來去 འགྲོ་བའི་དོན་ལ་གཅིག་ཏུ་བརྩོན་མཛད་པ།། 為利有情事業恆精進 བླ་མ་མཆོག་དང་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མགོན་ལ།། 珍貴上師觀音菩薩前 རྟག་ཏུ་སྒོ་གསུམ་གུས་པས་ཕྱག་འཚལ་ལོ།། 恆時三門恭敬頂禮拜 🌈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 開示及新譯 བ་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སོ་བདུན་མ་ཞེས་བྱ་བ་བཞུགས་སོ 佛子行三十七頌 ན་མོ་ལོ་ཀེ་ཤྭ་ར་ཡ 梵語云:南摩羅格修惹雅 漢語云:南摩觀世音菩薩 གང་གིས་ཆོས་ཀུན་འགྲོ་འོང་མེད་གཟིགས་ཀྱང་།། 誰見一切諸法無來去 འགྲོ་བའི་དོན་ལ་གཅིག་ཏུ་བརྩོན་མཛད་པ།། 為利有情事業恆精進 བླ་མ་མཆོག་དང་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མགོན་ལ།། 珍貴上師觀音菩薩前 རྟག་ཏུ་སྒོ་གསུམ་གུས་པས་ཕྱག་འཚལ་ལོ།། 恆時三門恭敬頂禮拜     「南摩羅格修惹雅」,從今天開始,可以有空暇講說《佛子行三十七頌》。之前已講過《入菩薩行論》第九品,之後因時間、空間的原因,在網路上便沒有特別再講佛法,所以這次我講一下《佛子行三十七頌》。     我們除了執著於追求世間的萬事萬物以外,在我們的心情上、行持上、生活上,可以用佛法的真理來面對這個社會、面對這個世界,佛法是很圓滿的。     第一句「南摩羅格修惹雅」,意思就是頂禮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有一體兩面,從真實勝義諦的角度來看,祂是一切如來佛慈悲的總集與慈悲的總顯,而觀音菩薩外在的顯相,則是以釋迦牟尼佛身旁的八大菩薩之一的樣貌來顯現,另外道教也拜見觀音菩薩,也有其相關之說明。     「南摩羅格修惹雅」就是頂禮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是我們頂禮的對象。然而我們自己的心中亦具足觀音菩薩,當你有多少的慈悲心,觀音菩薩的智慧、慈悲都會介入在你的心中。     慈悲的道路是,在根上也開心、道路上也是開心、果面也是開心的,所以有了慈悲心,就如同黑暗之中有燈光一樣,淨化黑暗需要燈光照亮般、太陽展現般。當你有了慈悲心以後,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內心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會明亮起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南摩羅格修惹雅」,即頂禮觀音菩薩,而觀音菩薩就是慈悲的心,若是自己的動機裡有慈悲心,我們在人群裡遇到煩惱、生老病死中複雜的事情,遭受別人的欺負,或是遇到不公平、失敗等等,世界上一切一切的問題,都用慈悲來解決的話,自己的心會是歡喜的,行為也...

《持明慧粹·第三十四輯》 持明 仁增塔欽 不離三寶 2020年12月31日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 不離三寶 2020年12月31日     當心裡時時刻刻想到釋迦牟尼佛、佛陀教導的佛法,以及跟隨佛陀學習而獲得十地五道境界的菩薩等等,這就是「不離三寶」,三寶的顯現永遠不離開的意思。     一直想著根本的念頭、善的念頭,早上起床或是白天看到任何東西的時候,可以念四皈依「喇嘛喇夏梭秋、松吉喇夏梭秋、卻喇夏梭秋、根頓喇夏梭秋」(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或《加持之源上師祈請文》,想到從古至今曾經聽聞過的一些佛法內容,即是不離三寶。     無論家人、親人多煩,敵人多壞,要想到自己是佛教徒,所以要修忍辱,或是家人、親人多好等等,鋪一條慈悲的路,就全都能過了,這是佛法,也是不離三寶,因為沒有離開佛法。     慈悲的路要一直地鋪,而鋪的過程裡要有發自內心的慈悲。如果只是口中說說、心中無奈、自己沒有力氣、不勇敢、不敢做,這都是不可以的。自己要有發自內心的「我敢」、「我願意」,這就是慈悲路、就是佛法。     當看到其他人的時候,發起慈悲心向他說一些佛法,跟他深刻地結緣,自己心裡想到佛法的真理,希望此人可以早日解脫、認識情器世界的真相,這是鋪慈悲路,也是不離三寶。     在學佛的立場而言,時時刻刻想到佛法,不離三寶的顯現是很容易的。具足正知正念是不離三寶,滿足是不離三寶,修忍辱是不離三寶。     忍辱的本質是慈悲,慈悲的本質是歡喜,想到歡喜的智慧是不離三寶。我們一定會碰到老、病、死,以佛法的力量來面對這一切是不離三寶。我是瑜伽士,這樣的法慢,也是不離三寶,因為已經學習佛法這麼多年了,知道自己是瑜伽士是很主要的。     藏傳佛教的修學必須依靠上師,上師是諸佛的融體,上師俱全一切的佛法,當這樣想起來的時候是相信,也是不離三寶。     當看到善良的師兄時,隨喜他有三寶的加持,修得很好,控制得了多多少少的煩惱,這是不離三寶。當棍子喇嘛提醒大家的時候,心裡歡喜地的聽一下他說的話,這是不離三寶。看一下師兄發在群組裡的文章,這是不離三寶。聽打、校稿也是不離三寶。     持明的弟子現在已經自然而然地融入三寶的事業裡,世俗裡的三寶非常不容易修...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2月2日 ལུས་ཀྱིས་འདི་ལྟར་གནས་བྱ་ཞེས།། 身姿應如何安住 བྱ་བ་བསྡོགས་ནས་དེ་ནས་ནི།། 當以如此而啓始 སྐབས་སུ་ལུས་འདི་ཇི་ལྟ་བུར།། 復應時而審視之 གནས་པ་ཡིན་ཞེས་བལྟ་བར་བྱ།། 以正知正念觀察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2月2日 ལུས་ཀྱིས་འདི་ལྟར་གནས་བྱ་ཞེས།། 身姿應如何安住 བྱ་བ་བསྡོགས་ནས་དེ་ནས་ནི།། 當以如此而啓始 སྐབས་སུ་ལུས་འདི་ཇི་ལྟ་བུར།། 復應時而審視之 གནས་པ་ཡིན་ཞེས་བལྟ་བར་བྱ།། 以正知正念觀察     我們在法會當中,或是在蘭若處、自己的佛堂,自己一個人獨修、做功課或禪坐等等,這種狀態之中就是一種閉關的狀態。小閉關是一天四次的閉關,或是幾個小時的閉關,語言方面不說話,身體坐姿是禪坐的狀態,心裡有禪坐的動念。     「身姿應如何安住」,我們的身體及腳如何安放呢?雙腳盤腿。雙手平放在丹田下方(法界定印),或是隴千冉蔣的心性休息手印,共有七種禪坐的狀態,身體就是如此的安置。     「當以如此而啓始」,這樣想的時候,從這裡開始,我的身體要這樣坐起來,心裡也要這樣的打坐。     「復應時而審視之」,當決定以這樣的身體姿勢坐下去的時候,此種狀態有時候要用心看一下,是否和我之前所做過的姿勢一樣嗎?首先是雙腳盤腿,雙手結法界定印嗎?或是我要以隴千冉蔣的心性休息手印的方式來打坐,關於七種坐姿有沒有散掉呢?從開始打坐到中間的過程都要審察,並觀察自己的身體坐姿對不對。首先,怎麼坐的呢?自己的姿勢還在這個姿勢之中嗎?要這樣審察一下,看一下。     金剛盤腿的坐姿,雙手放在膝蓋上方,腰挺脊直,自然放鬆,眼神看著鼻子,舌抵著上顎等等,共有七種坐姿。或是你的身體坐直盤腿,雙手平放在丹田下方,都可以的。觀察自己的坐姿,還維持在這樣的坐姿之中嗎?或是自己的坐姿已經歪了嗎?不見嗎?要仔細看一下這些細節。     「以正知正念觀察」,這樣觀察的主要好處就是一直維持原先的坐姿,如果沒有跑掉的話,那麼身體挺直,脈就會直,而脈直的話,在念頭境界中的禪坐,也都會直直正正的,所以初學者非常需要一直觀察、研究,以正知來檢視盤腿與身體的姿勢,是對或不對等等,這些是必需要研究。     這四句偈的意思是,對於一開始怎麼坐的方式,要去察看、守護這種狀態是對或不對,而後繼續保持原先禪坐的姿勢...

《持明慧粹·第三十四輯》 持明 仁增塔欽 夫妻結合、組織家庭並非輪迴 之二 2020年12月28日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 夫妻結合、組織家庭並非輪迴 之二 2020年12月28日     而很多宗教界裡的人卻注重外在的表現,認為不成家、孤獨地住在山上就不是輪迴,但這是不一定的。除非和印度的成就者一樣,或依靠真正的善知識,並且如理如法將所有顯法、密法都聽聞、思考、修持圓滿了,看透這個情器世界的真相,而後身處蘭若處,這就不是輪迴,因為你的思想、觀念都已經具足力量。如果沒有如此的修行,只是一個人在山上,就隨隨便便說這樣不是輪迴,真是不太容易的。     夫妻彼此是非常好的順緣,並不是輪迴,當你有「我跟丈夫或妻子在一起是輪迴」的想法時,你要仔細看一個人真正的面貌。如果你和對方不在一起,對方可以立即獨自解脫嗎?對方可以獨自解決所有的問題嗎?不可能。如同地藏王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所以自己就要入地獄。     無論對方多複雜、多可憐,仍應繼續接觸他、繼續幫忙他、繼續勇敢地與他在一起,這是很主要的。     有人說,這輩子沒解決好這個問題,下輩子仍然要還債,這有一個道理存在。夫妻之間的一切都是可以忍受的,彼此是對方最好的順緣,如同今天所講的佛法般,要滿地鋪上牛皮是不容易的,當穿上一雙縫上牛皮的鞋子,腳就不會被大地上的芒草刺傷了。     看管好自己的心以後,即使外面是一個輪迴世界,自己心中卻像天鵝於蓮花湖上暢遊般快樂、自在,也像以願力而顯的人一樣,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會想輪迴很苦,自己不要在輪迴裡,或覺得和身旁的人在一起是輪迴。     你要看一下自己心中有沒有污染,想法有沒有錯誤,自己有沒有因為煩惱而引起的自私自利,對方到底有沒有錯。但是現今社會沒有人願意接受教育,即使上師教導弟子,弟子也會不高興,可是即使不高興,對的話還是要說。     你想想看,釋迦牟尼佛第二轉法輪宣講空性,這容易嗎?當時大約有三百六十種不同的宗教,它們皆說明世界是實有、恆常、堅定、穩固的。佛陀宣講「性空緣起」的法門根本不容易,因為這法門與當時所有宗教的教義相反,但是佛陀仍然一直不停地講法,所以當根器利的修行者掌握、明悟空性時,即圓滿成就了。     我是一個從海拔四、五千公尺的高原來到寶島的持明者,並不是因為吃不...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2月1日 མདུན་དང་རྒྱབ་ཏུ་བརྟག་བྱས་ནས།། 前方後方研察後 འགྲོའ་མ་ཡང་ན་འོང་བྱ་སྟེ།། 應往或應來之時 དེ་ལྟར་གནས་སྐབས་ཐམས་ཅད་དུ།། 如是狀況時刻皆 དགོས་པ་ཤེས་ནས་སྤྱད་པར་བྱ།། 知曉之況而行持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持明仁增塔欽🔗 2021年2月1日 མདུན་དང་རྒྱབ་ཏུ་བརྟག་བྱས་ནས།། 前方後方研察後 འགྲོའ་མ་ཡང་ན་འོང་བྱ་སྟེ།། 應往或應來之時 དེ་ལྟར་གནས་སྐབས་ཐམས་ཅད་དུ།། 如是狀況時刻皆 དགོས་པ་ཤེས་ནས་སྤྱད་པར་བྱ།། 知曉之況而行持 這四句偈主要的意思是,行走時要先看清楚自己前面及後面的方向,觀察並仔細研究有沒有什麼恐怖的、可怕等等的事情會發生,因為這個寶貴難得的人身必需要保留下去,所以要研究清楚的。如果前方的狀況是不好的,或是後面有危險的話,是不能繼續前行的,故需要再研究一下。 有時前往其他的地方,或是出門至其他的城市,或者是需返回自己的家鄉等等,各種各樣情況的時候,或外出返回時,如此去返這只是一種形容而已。故而無論是從家中復往返、或於寺廟裡、或於人群中,無論去到哪裡、行持何事,時時刻刻都需要觀察與研究,自己是否具足在正知正念的狀態之中。 主要的是,今天要去何處、要行持何事,心裡要非常清楚明白,無論是自己的事情也好,為利益眾生的事情也好,哪一件是主要的,要非常了解。當你的心裡非常地清楚明白,今天主要做的是什麼事情,以及其他的一切事情都想圓滿的話,首先目標要明確,當目的知道後,想要做什麼事情都會清楚明白。 清楚明白的狀態即是一定要具足正知正念,要不然就是沒有方向的、散散的、懶懶的,或是漫無目的。走是走了、做是做了,但是沒有效率。去是去了,但沒有特別的結果,行持了很多的事情,卻沒有特別的結果,如此這般是不好的。這些通通都是因為目標不明確的原因,所以在具足正知正念的狀態之中,這些目標是可以非常地清楚。     目標清楚的最源頭就是具足正知正念。正念就是,我現在的念頭保持在善根上面,思想放在正確的念頭上面。正知就是能了知我的思想是錯誤的或是好的,如果是放在好的一切善根上面,就要隨喜,反之思想若是放在錯誤的上面,就要改進。在具足正知正念的情況下,無論行持自己或他人的事情時,方能行持的如理如法,且在行持的過程是開心自在的,行持的結果則是會展現出圓滿的勝果。在幫助他人的事情時也是一樣的,因為自己具足正知正念後,在幫忙他人、照顧他人時,成功的局面將會是吉祥廣大圓滿起來的。 持明 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

《持明慧粹·第三十四輯》 持明 仁增塔欽 夫妻結合、組織家庭並非輪迴 之一 2020年12月28日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 夫妻結合、組織家庭並非輪迴 之一 2020年12月28日       若認為對境是自己輪迴之因,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有些人認為夫妻結合、組織家庭是輪迴,那麼輪迴便變成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在寺廟裡每天看著佛像的人全部都成佛了,可是並不是這樣。     夫妻結合、組織家庭應該不是讓自己輪迴的源頭,因為彼此有愛的存在。這個愛以廣義而言,是與願菩提心相關的愛。以小乘而言,這是一個善法,因為彼此有愛即是善。梵天的果位是如何獲得的呢?當有一個明亮的念頭產生時,就變成天神了。當丈夫與妻子之間有一顆明亮的心、愛的心,至少可以獲得三界輪迴裡人界、天界中最高的果位。     顯法裡所說的菩提心有很多層次,夫妻之愛是其中一種願菩提心,所以夫妻結合、組織家庭並不是輪迴。以密法而言,夫妻之間應以究竟清淨的本質來看待,因此更不是輪迴。     輪迴是什麼呢?自己的心是輪迴。心的本性不是輪迴,心的遊戲、創造的幻覺才是輪迴。如果丈夫對妻子不理不睬,在他人面前或自己對妻子很大聲說話,看不起或生氣她的話,這才是輪迴。     為什麼這是輪迴呢?因為在人道裡,與自己關係這麼密切的妻子,丈夫對她的態度卻這麼生疏或諷刺她,這是非常差的事情。以顯宗的角度來看的話,菩提心的愛都沒有了。以密乘的角度而言,如果生氣妻子,這是輕蔑女性,破犯了密乘的戒律。     輪迴是由心創造的,永遠不會是由對境所創造出來,當對境和心混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輪迴。現在很多宗教界的人認為夫妻結合、組織家庭是輪迴,若是如此,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在二十歲前結婚,那麼年輕人、從來沒有結婚的人、寺廟裡的人都不輪迴了嗎?這是不可能的,所以獨自一個人就不會輪迴,夫妻組織家庭是輪迴的說法是錯誤的。     但是對境是妻子或丈夫,大家每天都吵鬧不停,因為對境而引起的輪迴是存在的,可是如果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就不會有問題。總而言之,認為夫妻結合、組織家庭是輪迴,以此作為輪迴的標準是不對的。     心輪轉地痛苦、控制不了瞋恨心、嫉妒心等等,看不懂自己的心,這就是真正的輪迴。思想造作業力,沒有思想就不會造作業力。如果想的一切都是惡,惡念一直遍照下...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1月29日 ལམ་སོགས་འཇིགས་པ་བརྟག་པའི་ཕྱིར།། 乃為研察道途險 ཡང་དང་ཡང་དུ་ཕྱོགས་བཞིར་ལྟ།། 應持續四方察看 ངལ་བསོས་ཁ་ནི་ཕྱིར་བལྟས་ནས།། 休憩之時往後看 རྒྱབ་ཀྱི་ཕྱོགས་སུ་བལྟ་བར་བྱ།། 審察背後有何事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1月29日 ལམ་སོགས་འཇིགས་པ་བརྟག་པའི་ཕྱིར།། 乃為研察道途險 ཡང་དང་ཡང་དུ་ཕྱོགས་བཞིར་ལྟ།། 應持續四方察看 ངལ་བསོས་ཁ་ནི་ཕྱིར་བལྟས་ནས།། 休憩之時往後看 རྒྱབ་ཀྱི་ཕྱོགས་སུ་བལྟ་བར་བྱ།། 審察背後有何事 「乃為研察道途險,應持續四方察看」,特別是在道路上行走的時候,看一下是否有敵人、破壞者等出現呢?或是恐怖的事情會不會發生呢?這些都要研究一下,自己的心在沒有散亂的情況下,東南西北都要仔細地、慢慢地察看一下。 「休憩之時往後看,審察背後有何事」,遇到走路太累而要休息的時候,其他人不喜歡的行為,或沒有禮貌的行為,這些放逸的行為都沒有,要遠離這種行為,並處於寂靜、喜樂的狀態之中往後察看。 意思是,從別人的角度來看自己的行為,都沒有怪怪的,都是如理如法的。需要如理如法的原因是,佛法裡所說的行為是最好的,因為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如來都曾研究過的,所以要仔細看一看自己的問題有沒有存在呢?如果沒有,再往東南西北或後方看一下。因為有可能猛獸或壞人會從後方偷襲,所以一定要往後看一下,察看是否有任何的問題? 我們的思想動機裡處於圓滿具足正知正念的狀態之中,前方等四周察看,特別是往後看。而往後轉頭的樣子很調皮,或是沒有禮貌的樣子回頭看,並不是這樣的。而應如理如法、在溫柔之中、不放逸的狀態之中,心透過正知正念控制著身體所有的動盪。心不具正知正念的時候,身體的動盪都是不行的。 如此具有正知正念來行動,用心中溫柔、善道圓滿的狀態來繼續身口意的行持,一切態度都放在善道之上。 持明 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重點是,心在沒有散亂的情況下,察看外境有沒有危險或有什麼狀態,第一是顯不執著,顯現就顯了,它主要是從空性裡展現出來。第二是虛幻的幻覺世界,第三是無常的現象,因此不要有貪婪的機會、對希望的執著和瞋恨心的執著,加上心中圓滿具足正知正念的狀態,這樣來看事、看物以及做事等等都是行的。 你什麼都不能看,什麼都不能做,並不是如此。而是應具有正知正念,心中保持著善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上班。心中圓滿具足正知正念來聽聞、思考、修持佛法,並以正法為主,在如理如法的思想中看人、看事、看物,還有在走路的過程中,要左右看車子...

《持明慧粹·第三十四輯》 持明 絍繒譶鑫 如來:之三 2020年12月8日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絍繒譶鑫 如來:之三 2020年12月8日    看懂自己,人生很短,人生無常,現在要快樂、要盡力、要努力、要圓滿自在。主要是,要問自己痛苦嗎?開心嗎?如果一直在幻覺痛苦之中輪轉的時候,就要想到,開心的時間都不夠,為什麼還有時間去痛苦呢?要常常提醒自己,看懂自己是人生最好的「如意」。     經文裡曾載述,班智達是智慧廣博者,但是如果沒有看懂自己的話,班智達也在幻覺中流浪,即使知道物質世界、器世界的一切也是不起作用的,至少要看懂自己的本性。     說到要看懂自己,可以從兩種角度來看,一是,自己在想什麼、做什麼呢?如果控制得了煩惱,歡喜、喜悅地過人生,人生有預算等等,這就是現實的快樂、現實的看懂自己。二是,究竟的看懂自己即是了悟本性,此即需要依靠禪坐。但是在網路上隨便教導的禪坐方法是不起作用的,要看懂本性,必須依靠有傳統、有珍貴傳承的善知識之訣竅來修行。     平常看懂自己也是「如意」,世俗的「如意」有這麼多,勝義的「如意」更是無量無邊。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世界以外,有著非常珍貴、非常美麗、至高無上的境界,當獲得此永遠不變的快樂、永遠不變的如來果位,則永遠不變的對境、永遠不變的莊嚴剎土、永遠不變的心情、永遠不變的快樂、永遠不變的智慧,皆悉全具足圓滿,可以恆利眾生。這不僅可以幫助到自己,也幫助到他人,因此出世間法是有很多「如意」的。 《持明慧粹·第三十四輯》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1月28日 ལྟ་བ་ངལ་བསོའི་ཆེད་དུ་ནི།། 看時乃為息疲勞 རེས་འགའ་ཕྱོགས་སུ་བལྟ་བར་བྱ།། 偶爾各處張望視 འགའ་ཞིག་མིག་ལམ་སྣང་གྱུར་ན།། 若見有人眼前現 བལྟས་ནས་འོངས་པ་ལེགས་ཞེས་བརྗོད།། 舒顏互寒喧問候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1月28日 ལྟ་བ་ངལ་བསོའི་ཆེད་དུ་ནི།། 看時乃為息疲勞 རེས་འགའ་ཕྱོགས་སུ་བལྟ་བར་བྱ།། 偶爾各處張望視 འགའ་ཞིག་མིག་ལམ་སྣང་གྱུར་ན།། 若見有人眼前現 བལྟས་ནས་འོངས་པ་ལེགས་ཞེས་བརྗོད།། 舒顏互寒喧問候 昨天講述的是,不要看太遠或是看太多,因為心裡的正知正念是會忘失的。當眼根看到對境的時候,並不會只看到一樣東西,看到太多不同的東西會影響心裡的正知正念等等。 走路的時候或是坐著的時候,無論任何的時候都不要看太多東西,要一心一意地練習正知正念,於正知正念的狀態之中行持。 「看時乃為息疲勞,偶爾各處張望視」,當於同一個方向一直看造成疲累,因為疲累而必須休息,在正知正念具足、在己心沒有散亂的情況下,有時候可以各處看一下。而看的方式是,慢慢地呼吸,以心情輕鬆的眼神各處看一下。 因為是為了休息,眼睛累了、身心累了,為了淨化身心的疲累,可以各處看一下。 「若見有人眼前現,舒顏互寒喧問候」,當自己坐在一個地方或走著的時候,突然看到有人出現,自己應以牛軛長度的距離看著此人,而後因應印度當地的習俗向他問好,像互道吉祥如意之類的問候,而後跟他聊及與他相關及不同城市的習俗等等。 如此做了以後,不會因不看他、不理采他而好像自己生氣的樣貌,有看對方、有問候對方,所以看到他人的時候要如此打招呼。主要就是以一個好聽的、對方喜悅的話題來問候他人,此時自己就不會各處張望。 有時候為了眼睛的休息、為了身心的休息,所以要各處看一下。然而看的時候要具足正知正念,不可以忘失或讓正知正念散亂,也不可以有貪心、瞋恨心狀態隨處張望。 當有人走近自己的時候,要禮貌地看著對方的臉,而後問候對方等等,這些都是與菩薩相關聯的的一種行為與心態。因為菩薩在行為上需要有很多禮敬、勝拜與問候,以及別人看到會喜歡、喜悅的行為等等。然而,最主要是練習我們心中的真理,所以要具足正知正念,在心沒有散亂、心沒有昏睡、心沒有太多雜念的情況下,要練習成功。 內心練習正知正念,行持外相上他人會喜歡、喜悅的行為,此二者保持中庸之道之同時,可以偶爾各處看一下,而當看到有人的時候,就要問候對方。 平常的時間裡面,在正知正念具足的情況下,眼睛不要於各處張望,最遠只看一支牛軛的...

《持明慧粹·第三十四輯》 持明 仁增塔欽 如來:之二 2020年12月8日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 如來:之二 2020年12月8日     現代人投入很多金錢、時間來研究物質世界,而器世界裡的每一個真相、研究到最後的真理、最究竟的元始都融入法界裡,而融入法界是什麼樣的狀態呢?此時一種明悟的智慧、了悟的境界、通透本性的真理自然而然會展現出來,是無言可說的,無法以文字、語言表達的。     而要如何了悟法界呢?它無法從文字上、課堂中學習的,修者必須經過學習傳統的、訣竅的法門,而後獨自修行,方能證悟心的本性。當證達元始本心的時候,我們認為堅定、穩固的一切物質則變為不堅穩、通透、空性,因為一切物質只是法界展現出來的顯現而已。     「如」在智慧的層面應如何看待呢?智慧分為智慧、元慧、佛慧三種層面。平凡人所說的智慧是聰明相關的,例如具有廣博知識的智慧。進一步是元慧,元慧是不同修行境界者真正了悟法界的狀態、物質世界的元始、了悟空性之智慧。明悟元慧以後,如何才有佛慧呢?當究竟達成十地五道的境界以後,臻達十一地佛果即獲得佛慧。智慧、元慧、佛慧三者就是以上所謂的「慧」,因此「如來」涵括了法界與智慧雙融的狀態。     了悟空性就是了悟顯現的本質,了悟空性以後,才會明知物質世界的存在。而這個世界的真相、明光、快樂、圓滿、喜悅都是從「如」裡發展出來的。     因應不同人的修行境界,有些人是從「如」開始學的,有些人是從「空」開始學的。藏傳佛教是「如」與「空」輪流、雙融、雙運的情況下,進而聽聞、思考、修持、禪坐。     從世間法、世俗諦來看的時候,每天心情通順是「如意」,每天開心自在是「如意」,每天生活得很簡單是「如意」,親戚或朋友每天看到你開心自在也是「如意」,看懂自己是最大的「如意」,看懂他人是圓滿的「如意」。     主要是,看懂自己身處的環境是佛國淨土一般即是「如」。想到自己非常厲害、偉大、圓滿,這也是「如意」,特別是人老了或生病的時候。     佛經載述:「諸行無常。」一切皆於無常之中發展、無常之中退步。對於無常之中的存在者而言,應該要想什麼、做什麼呢?每天要對自己說,我是圓滿的、如意的。因為在自己的人生當中,無論為了家人或社會,都做過很多事情,以前也曾經幫助過很多...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1月27日 དོན་མེད་གཡེང་བར་ལྟ་བ་ནི།། 無義散亂四處望 ནམ་ཡང་བདག་གིས་མི་བྱ་སྟེ།། 吾終永遠不為之 ངེས་པར་སེམས་པས་རྟག་ཏུ་ནི།། 如是肯確心長時 མིག་ནི་ཕབ་སྟེ་བལྟ་བར་བྱ།། 目光往下低垂視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1月27日 དོན་མེད་གཡེང་བར་ལྟ་བ་ནི།། 無義散亂四處望 ནམ་ཡང་བདག་གིས་མི་བྱ་སྟེ།། 吾終永遠不為之 ངེས་པར་སེམས་པས་རྟག་ཏུ་ནི།། 如是肯確心長時 མིག་ནི་ཕབ་སྟེ་བལྟ་བར་བྱ།། 目光往下低垂視         「無義散亂四處望,吾終永遠不為之」,自己的眼睛時時刻刻不散亂於不如理如法的,或是毫無意義的事情上,意思是永遠不散亂、不亂看。亂看的意思是,對於不是佛法、不是正道、不是善的一切,不要讓眼睛隨意到處張望,因為眼睛是心散亂的門,所以眼睛不亂看。         眼睛是一種門,它是念頭跑出的一扇門,當控制了眼睛,令其不會到處散亂張望的時候,那麼心裡的見解和善道的力量,以及正知正念的狀態便都可以掌握,亦能增加起來,因此究竟解脫證悟空性等等就能安住得了。         上述這樣的事情,別人看到的時候,好像你東不看、西不看,或是你有見解的樣子,不是,或是你裝模做樣的樣子,也不是。而是時時刻刻自己都有自己的見解、正知正念為主的過生活,並以正知正念的見解一直行持解脫成佛相關的事情,這不是誰有看到才會做,即使旁邊都沒有人,自己自然而然就會心擁有在心的位置上。         對於取捨都是清楚的,心不散亂的眼神所看到的都是如理如法的一切,在究竟的見解上心靜坐、心襌坐,這些並不是別人在或不在,才這麼做,無論人前人後,自己都要修得好、做得正、想得好、看得對,都是同一個樣子。         「如是肯確心長時,目光往下低垂視」,自己的眼睛時常往下垂視,幾乎都是向下看往鼻心的方向,即使再長也是一支木軛的長度。如種田的時候,牛軛棍子的長度,眼睛從上往下看大約一支木軛的長度(約三尺左右)。         當眼睛這樣看的時候,我們的心可以守護得住,自己的眼神看著自己的鼻子,並沒有東張西望,這樣貪婪的心、瞋恨的心,特別是某些煩惱貪心所引起的一切都不會展現出來,因此將心控制好的狀態,則...

《持明慧粹·第三十四輯》持明 仁增塔欽 如來:之一 2020年12月8日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 如來:之一 2020年12月8日     具足一切圓滿即稱為「如」,這是我個人對「如」字的解釋。從前曾經問過「如來」有意思嗎?「如來」真的是有意思。最近遇見一位法師,他說「如來」意為「如而來」,從哪裡來的呢? 「如而來」的。我覺得這是非常珍貴的一個道理,為什麼呢?因為在佛教的理念之中,每一個有情皆有「種姓如來藏」,這是心的元初、本性。     元始的種性是「如來藏」,「如來」代表智慧俱全、慈悲俱全、力量俱全、功德俱全、事業俱全,如圓滿、如成功、如順利,器世界的一切諸法都在「如」之中。輪迴與涅槃之間的一切淨與不淨,悉全於「如」之中展現出來,所以「如」字是非常厲害的。     以世俗諦而言,「如」是「如意」,此有吉祥、圓滿、勝利、成功之意。而以佛教勝義諦的角度而言,「如」的本質是空性,但展現出來是顯現的、明燦的、如彩虹一般,因此「如」代表空性、「如」代表一切顯現,而空性與顯現代表一切顯法、一切密法,所以「如」字有非常深廣的涵義。      以字面上、世俗諦的角度而言,可以很容易了解「如」字。但是以勝義諦的角度而言,「如」字涵括了三藏、十二部經典,特別是第三轉法輪的「本性如來藏」。「如來藏」是元始清淨的,以清淨、通透、明光、不壞、堅穩、八不離戲等等狀態來解釋的時候,「如」字的涵義是非常深密的。     我們可以從兩種角度來看這個代表最元初的「如」字,第一種角度是法界,一切諸法皆清淨即是法界。第二種角度是智慧,了悟法界的一切即是明知慧通的智慧。「如意」、「如來」圓滿具足了法界與智慧雙融的狀態,所以「如」字是非常珍貴的,因為不可思議的力量、顯現、明燦都展現於法界、智慧之中。 《持明慧粹·第三十四輯》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1月26日 རེ་ཞིག་དང་པོ་འདི་འདྲའི་སེམས།། 首先如是之此心 འདི་ནི་སྐྱོན་བཅས་ཤེས་བྱས་ནས།། 知其有過失缺點 དེ་ཚེ་བདག་གིས་ཤིང་བཞིན་དུ།། 彼時吾應如木般 ཟུངས་ཐུབ་པར་ནི་གནས་པར་བྱ།། 堅穩支撐而安住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1月26日 རེ་ཞིག་དང་པོ་འདི་འདྲའི་སེམས།། 首先如是之此心 འདི་ནི་སྐྱོན་བཅས་ཤེས་བྱས་ནས།། 知其有過失缺點 དེ་ཚེ་བདག་གིས་ཤིང་བཞིན་དུ།། 彼時吾應如木般 ཟུངས་ཐུབ་པར་ནི་གནས་པར་བྱ།། 堅穩支撐而安住     「首先如是之此心」,關於戒律,分為三種:改進錯誤的戒律、善根聚合的戒律、饒益有情的戒律。第一種戒律是改進錯誤的念頭或錯誤的行為。首先研究自相續之中,有沒有產生不好的惡念?     「知其有過失缺點」,如果有不好的念頭展現出來的時候,看著它。研究這種心識或念頭是善根?還是惡業?還是無記?     「彼時吾應如木般」,如果是惡的念頭,則對這輩子和下輩子都會有不好的影響,具有破壞性,是有問題的。在清楚明白的情況下,不再行持惡念惡行,令其停止下來,如同自己是一根木頭一樣,原地不動的安住著。意思就是不要說話,心裡不要繼續產生惡的念頭。如果不說話、心裡不產生惡的念頭時,心就會停下來了,特別是不跟隨心的惡念頭走。     「堅穩支撐而安住」,如同是最大棵的樹,它的樹根又大又穩,無法鬆動,把心定住在禪定上面,心定住在有正知正念的狀態之中。自己的心不要跑到對境上面。倘若心跑到對境上面的時候,思想續流的惡念惡行會出來的。所以不要跟著對境走,不要讓思想續流,主要就是不要跟著惡念走,不要讓自己內心跟隨煩惱惡念走,非常謹慎守護自己的心,可以定住自己的心,可以掌握自己心的狀態來過生活與學習佛法。     如同酥油燈的銅製供杯,當酥油燒完的時候,馬上擦拭的話,就很容易擦拭的。反之等乾掉硬掉以後就不好擦了。思想續流的惡念開始來的時候,應如同立即擦拭供杯一樣,惡念惡行都會降伏。     總之,自己的思想不要墮入惡念煩惱之中,不要讓它隨著惡念遍照下去,要有正知正念的狀態是最重要的。     有正知正念的心識狀態,所過的生活、行持的事情、想的事情,通通都是身心健康之法,接下來解脫成佛的機會自然就有了。如果隨著惡念、惡行、煩惱、執著、痛苦一直遍照下去,這些對身心健康與解脫...

《持明慧粹·第三十四輯》持明 仁增塔欽 藏曆十五、三十殊勝日之二 2020年11月30日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 藏曆十五、三十殊勝日之二 2020年11月30日     從古至今持明勝法善團的弟子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已形成在殊勝日共修的習慣,而這習慣差不多變成一種習俗或傳統。     這傳統在我們的人生裡已經佔據很多位置,突然改變是不好的,因為有這樣的修持,才會增長自己練習的境界、練習的智慧、練習的態度。凡夫修習佛法,在訓練上可以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是不容易有成就的。     然而是否繼續參加共修,要由你自己來決定,持明無法幫你決定。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你自己成道相關的事情,能否成佛是由自己的身口意之思想形態來決定的。     在平常的日子裡與在殊勝日裡做身口意的善根是不一樣的。例如在平常的日子裡開船可以到達目的地,但是在有風的時候開船,那麼會更快到達終點。     同樣的,在平常的日子裡行善就像沒有風開船,在殊勝日裡行善就像有風開船一般。殊勝日是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成佛、發願的一天,自己的身口意行善,加上佛菩薩的願力,功德增長的速度會加強很多、會增加很多福德資糧等等,因此殊勝日是非常殊勝、功德非常大的。     因為現在正值疫情時期,若是迫不得已的話,可以自己在家修,否則還是共修比較好,為什麼呢?僧眾聚合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有佛經的力量。     你的智慧、慈悲、力量,加上用心、信心、相信,這一切與修法、念經聚合在一起時,彼此互相推動的力量是很強的,這就是僧眾聚合的力量。     在一篇祈願文裡載述:「祈願加持中最偉大的三種加持是:一、獲得佛陀法報化三身一如的加持;二、法界永遠不變的加持;三、僧眾不分散、聚合的加持。」可見在一個傳承裡、修行道路上有僧眾聚合的加持是很圓滿的加持。     忙碌的城市生活中,除了工作以外,大家還要服務家庭,真是不容易。但是共修的傳統已經行持了這麼久,所以有機會還是恢復原狀比較好。     大家可以找親戚、朋友,以及一些新朋友來練習,不一定要念經,大家聚合在三寶處所,就像土城的貝若雜那苑、台北的歌熱洞、持明精舍、新竹的持明菩提苑、台中的解脫明燈苑,還有屏東、美國、大陸等等中心,僧眾聚合是非常不錯的。  ...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1月25日 གང་ཚེ་དྲན་པ་ཡིད་སྒོ་ནས།། 彼為正念之意門 བསྲུང་པའི་དོན་དུ་གནས་གྱུར་པ།། 守護狀態而存住 དེ་ཚེ་ཤེས་བཞིན་འོང་འགྱུར་ཞིང་།། 此時正知即現前 སོང་བ་དག་ཀྱང་འོང་བར་འགྱུར།། 縱然暫失能復返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1月25日 གང་ཚེ་དྲན་པ་ཡིད་སྒོ་ནས།། 彼為正念之意門 བསྲུང་པའི་དོན་དུ་གནས་གྱུར་པ།། 守護狀態而存住 དེ་ཚེ་ཤེས་བཞིན་འོང་འགྱུར་ཞིང་།། 此時正知即現前 སོང་བ་དག་ཀྱང་འོང་བར་འགྱུར།། 縱然暫失能復返     最近講述的是在具足正知正念的情況下,學習佛法;在具足正知正念的情況下,來面對自己的心情、生活等等的時候,假如你的心中具有正知正念,並且時時刻刻出現在心相續之中的話,則不僅是有正知正念而已,此時你的心中將會產生如來佛的加持力、正法的道德、僧眾的力量,以及布施、持戒、本尊等六種力量,這些都會憶念起來。     由於正知正念而引起你心中憶念到佛陀、憶念到正法、憶念到僧眾、憶念到布施、憶念到持戒、憶念到本尊,這六種憶念都會展現出來。當你憶念起這六種佛法的時候,其加持則更大,此時心相續之中的無明幻覺、所知與煩惱的一切障礙都會降低。     再者,由於加強正知正念的原因,使得自己的智慧與慈悲的力量都會圓滿起來,所以佛法僧等善的功德便會一直不斷地出現在心相續之中。     「彼為正念之意門,守護狀態而存住」,這個時候,我們的心相續之中不會忘記正知正念,當不會忘記正知正念的時候,擇取善根、捨掉惡業的一切則會長長久久都具有,因此正知正念沒有從自己的意門跑出去。意門就是身口意的意,它也有一個門,可以跑出去,如同人可以從門走出去一樣。     而意門裡的正知正念是跑不出去的,因為你的心相續之中經常練習保持著正知正念,同時如來佛等六種憶念也都會直接出現,所以意門裡的正知正念不會跑掉。     心也不會跟著煩惱的對境而走,因為心已經具足正知正念,心圓滿地存在於心相續之中,並以穩定的、平禪的、慧通智慧的樣子而存在著。如此一來,因為心時時刻刻保持正知正念而得到禪定平靜的力量,所以心不會墮入煩惱之中,心也不會跟著煩惱而走。                       ...

《持明慧粹·第三十四輯》持明 仁增塔欽 藏曆十五、三十殊勝日之二 2020年11月30日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 藏曆十五、三十殊勝日之二 2020年11月30日     從古至今持明勝法善團的弟子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已形成在殊勝日共修的習慣,而這習慣差不多變成一種習俗或傳統。     這傳統在我們的人生裡已經佔據很多位置,突然改變是不好的,因為有這樣的修持,才會增長自己練習的境界、練習的智慧、練習的態度。凡夫修習佛法,在訓練上可以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是不容易有成就的。     然而是否繼續參加共修,要由你自己來決定,持明無法幫你決定。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你自己成道相關的事情,能否成佛是由自己的身口意之思想形態來決定的。     在平常的日子裡與在殊勝日裡做身口意的善根是不一樣的。例如在平常的日子裡開船可以到達目的地,但是在有風的時候開船,那麼會更快到達終點。     同樣的,在平常的日子裡行善就像沒有風開船,在殊勝日裡行善就像有風開船一般。殊勝日是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成佛、發願的一天,自己的身口意行善,加上佛菩薩的願力,功德增長的速度會加強很多、會增加很多福德資糧等等,因此殊勝日是非常殊勝、功德非常大的。     因為現在正值疫情時期,若是迫不得已的話,可以自己在家修,否則還是共修比較好,為什麼呢?僧眾聚合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有佛經的力量。     你的智慧、慈悲、力量,加上用心、信心、相信,這一切與修法、念經聚合在一起時,彼此互相推動的力量是很強的,這就是僧眾聚合的力量。     在一篇祈願文裡載述:「祈願加持中最偉大的三種加持是:一、獲得佛陀法報化三身一如的加持;二、法界永遠不變的加持;三、僧眾不分散、聚合的加持。」可見在一個傳承裡、修行道路上有僧眾聚合的加持是很圓滿的加持。     忙碌的城市生活中,除了工作以外,大家還要服務家庭,真是不容易。但是共修的傳統已經行持了這麼久,所以有機會還是恢復原狀比較好。     大家可以找親戚、朋友,以及一些新朋友來練習,不一定要念經,大家聚合在三寶處所,就像土城的貝若雜那苑、台北的歌熱洞、持明精舍、新竹的持明菩提苑、台中的解脫明燈苑,還有屏東、美國、大陸等等中心,僧眾聚合是非常不錯的。  ...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1月22日 དེ་ལྟར་བསམས་ནས་ངོ་ཚ་དང་།། 思惟生起愧疚及 གུས་དང་འཇིགས་ལྡན་དེ་བཞིན་གནོས།། 恭敬畏懼諾受持 དེས་ན་སངས་རྒྱས་རྗེས་དྲན་པའང་།། 是故憶念覺綻佛 དེ་ལ་ཡང་དང་ཡང་དུ་འབྱུང་།། 亦持續不斷湧現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1月22日 དེ་ལྟར་བསམས་ནས་ངོ་ཚ་དང་།། 思惟生起愧疚及 གུས་དང་འཇིགས་ལྡན་དེ་བཞིན་གནོས།། 恭敬畏懼諾受持 དེས་ན་སངས་རྒྱས་རྗེས་དྲན་པའང་།། 是故憶念覺綻佛 དེ་ལ་ཡང་དང་ཡང་དུ་འབྱུང་།། 亦持續不斷湧現 今天講的是如來佛菩薩們神通廣大,我們好像經常就在祂們的現前般,佛菩薩都知道我們的。當我們心相續之中產生了煩惱,正知正念跑掉時,佛菩薩都立即知道、清楚明白的。故而我們自己的心中要常處於正知正念的狀態下,保持自在淨鬆的心情、擁有解脫成佛的思想,多多行持並增加,這是很需要的。我們常常就在佛菩薩的現前一樣,在佛菩薩明亮的眼睛前面,凡是一切人或任何事物都看得到的。佛菩薩擁有廣大無窮的神通,所以我們所做所行的一切佛菩薩都會知道的。 當想到這些,自己看自己時良心要過得去,若自己做錯,愧疚的心會產生出來的。佛菩薩一直都在我們的現前和心中,以神通看著我們,知道我們。在佛菩薩的希求、希望與發心裡,都是想著要讓我們離苦得樂、解脫成佛。我們面對佛菩薩,我們願有正知正念,面對自己要有愧疚的心,等等這些都需要。 面對自己的意思是,對自己而言,若自己看著自己時每天都被煩惱綑綁起來,每天都繼續在窘迫幻覺中,自己會看不順,會良心發現,內心應該要有點愧疚。啊!我是學佛多久了?還被煩惱綑綁,還在輪迴的續流裡面一直幻想下去,這不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如此對自己有一個愧疚的心。諸佛如來都是天天、時時刻刻在我們的現前,祂有無窮無邊廣大的神通看得到我們。總之,我們要有正知正念,不要墮入煩惱的綑綁中,不要被煩惱纏縛。 如果能持續保持具足正確圓滿的觀念之狀態,則佛、法、僧的功德都會自然展現出來。因為你具有正知正念,佛身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妙音六十具足,意十力具足,智慧慈悲圓滿之佛陀都想得到,再者佛陀講經的法門,此為道地,以及顯密一切的教法也都想得到。而學習佛法的究竟僧眾,十地五道境界的菩薩們,小乘十六地之間存在著阿羅漢等等,正確究竟的這些僧眾,以及現今正在學佛的正確究竟之僧眾也想得到。意思就是你心中具足正知正念的話,長長久久都會想到佛、想到法的內容、想到學習佛法的僧眾,與成就十地五道的菩薩們。想的意思就是憶念。想到佛時就有無窮無邊...

《持明慧粹·第三十四輯》持明 仁增塔欽 之一:藏曆十五、三十殊勝日 2020年11月30日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 之一:藏曆十五、三十殊勝日 2020年11月30日     藏曆十五日和三十日是極為重要且殊勝的日子。藏傳佛教《時輪金剛》的曆算方式,以及「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前身為門孜康-「拉薩醫學曆算院」)所形成的藏曆是絲毫無誤的,計算每一個日子,例如日蝕和月蝕等等皆正確無誤,所以藏曆十五日和三十日是極為圓滿而且無有任何錯誤。     漢曆與藏曆有些許不同,但在藏族地區與接近藏族地區的曆法,藏曆是最好的,而藏傳佛教的傳統就是以藏曆來計算。     藏曆十五日是阿彌陀佛的殊勝日,阿彌陀佛是無量光佛。我曾經在持明貝若雜那苑講述過阿彌陀佛的《極樂願文》。西方極樂世界是如此功德大、如此圓滿的剎土,這是因為阿彌陀佛在成道過程中的祈願圓滿,眾生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即會一切圓滿。另一個殊勝日是藏曆三十日,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殊勝日。     藏人一年當中主要依靠挖冬蟲夏草作為全年的收入,冬蟲夏草在冬天的時候是蟲,夏天是草,因此只有夏季的兩、三個月左右能挖冬蟲夏草。但是藏人每逢藏曆十五日及三十日殊勝日就不會去挖冬蟲夏草,一者因為他們害怕會在草地上踩到昆蟲,以及在挖冬蟲夏草的過程裡殺死昆蟲,藏人都非常守戒律,所以無論是年輕人,甚至三餐不繼的窮人在十五日及三十日殊勝日都不會去挖冬蟲夏草。     再者,藏人更重視在藏曆十五日及三十日殊勝日當天的修行與行持善根,他們會一整天去寺廟裡拜佛、繞神山或繞轉經筒、供曼達拉、修行、禪坐等等。 這些人可能三餐不繼,一天的食物就需要靠挖到的五支冬蟲夏草來維生,但是在殊勝日裡他們會忍受著,不去挖冬蟲夏草,更會省下自己的生活開支去放生,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這是一個月裡面最重要、最珍貴的兩大殊勝日。那些心很窮、煩惱很重、事情都落在凡夫世界的人,挑出在殊勝日行善是他們唯一的態度。     有一些生活窮苦的藏人將每天省用、省吃的酥油,特別留到藏曆十五日及三十日用來供燈,並且修持大禮拜、供曼達拉、禪坐、結緣,放下煩惱及積聚福德。     大家也會在網路上互相彼此提醒,明天是藏曆十五日、三十日,不要吃肉、一定要行善等等,猶如漢族人賣衣服廣告一般。     如果這兩天有人因為生活的原因,沒有行...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1月21日 སངས་རྒྱས་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དག།། 覺綻佛與菩薩眾 ཀུན་དུ་ཐོགས་མེད་གཟིགས་པར་ལྡན།། 永遠無礙神通眼 དེ་དག་ཐམས་ཅད་སྤྱན་སྔ་ན།། 此等咸全之現前 རྟག་པར་བདག་ནི་གནས་སོ་ཞེས།། 吾等常時存在此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1月21日 སངས་རྒྱས་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དག།། 覺綻佛與菩薩眾 ཀུན་དུ་ཐོགས་མེད་གཟིགས་པར་ལྡན།། 永遠無礙神通眼 དེ་དག་ཐམས་ཅད་སྤྱན་སྔ་ན།། 此等咸全之現前 རྟག་པར་བདག་ནི་གནས་སོ་ཞེས།། 吾等常時存在此  「覺綻佛與菩薩眾,永遠無礙神通眼」,如來佛和菩薩們時時刻刻恆常住在自己的心中現前,這些如來菩薩們俱全無有遮蔽的智慧,剎那間對於情器世界的真相皆清楚明瞭。諸佛如來具有無窮無邊、廣大神通的智慧,完全沒有祂們看不到的、看不懂的東西,如同眼睛看著自己的手心一般,將整個情器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  「此等咸全之現前,吾等常時存在此」,我們經常在諸佛如來的現前,因為諸佛如來時時刻刻都能看得到我們。佛菩薩知道每一個眾生的每一個毛細孔之動盪,哪一個眾生有解脫相關的快樂,哪一個眾生有幻覺的痛苦等等,諸佛如來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絲毫沒有遮蔽,因為佛陀的智慧、神通在剎那間對於天地之間的一切皆能立即了解、立即明悟,所以佛的智慧是無窮無邊的。  我們常常在諸佛如來的現前,如同坐在有眼睛的人的現前一般,有眼睛的意思是指並不是盲人,所以可以看得到前方有什麼人,這個人做什麼事情都看得到。  在諸佛如來神通廣大的佛眼裡,我們經常顯現在他智慧的眼睛之中、智慧的內心之中,當我們做壞的行為、有壞的念頭時,無論大小,佛菩薩都能看得到,所以自己要有愧疚之心,時時告誡自己不要再做錯事  諸佛如來時時刻刻、長長久久都在自己的現前,所以不能做壞事,如同在發菩提心的時候,想要恆利眾生、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所觀想般。  因為諸佛如來時時都在我的現前,所以自己不能有貪心、瞋心、痴心為主的思想與行為,一定要做個有滿足、有智慧、有慈悲的修行勝道者等等,心裡要一直想著善的事情,不能忘記。如果忘記的話,就要用正知正念將心拉回來,在諸佛如來的現前,不能做怪事、不能有怪的思想。  雖然諸佛如來具有外在果佛的真理,但是自己的本心也是諸佛如來的本體,所以自己要有一顆愧疚的心、改進的心、進步的心、證悟的心等等,如果這一切都練習的話,自己就不會想錯、也不會做錯。  此外,自己也...

《持明慧粹·第三十四輯》 持明 仁增塔欽 身處蘭若處必須禪 2020年11月22日

❄️🙏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 身處蘭若處必須禪 2020年11月22日     依止上師以後,當上師囑咐弟子禪坐時,弟子卻拿書看如何禪坐,這如同在戰場上,當敵人衝過來的時候,你才在磨刀一樣,當你在磨刀的過程裡,敵人早已將你的頭砍落到地上。大家平常就應看完所有的書,在看書的過程裡,將上師所教導的訣竅全部回憶起來且融入其中,並深深地印在心裡,而後禪坐,不要禪坐的時候,才想要看書。     如果不禪修聽聞過的佛法,真的非常可惜。與不聽聞佛法的人相比較,現今希求、聽聞佛法的人已不多,若是聽聞佛法以後,卻沒有思考,或是思考以後,卻沒有禪坐,將聽聞過的佛法放在一旁的話,那麼一直聽聞佛法又如何呢?一直思考佛法又如何呢?一直打字、校稿又如何呢?必須在聽聞、思考佛法以後,再加上禪坐,方能有最大的效果。而不是一直在文字上、詞句上環繞,這是無法解脫的。     沒有禪坐的人則無法出離煩惱,沒有出離煩惱的人則無法脫離三界苦海,無法得證阿羅漢或佛菩薩的果位,因為這一切的證悟全都靠禪坐而得來的。     身處蘭若處是一種很大的福報,世界上的人無論世間法成功與否,都是忙碌過日子。無論是自己放下執著、過去世或此生累積的福報的原因,有機會來到蘭若處卻不禪坐,只是輕鬆一下,喝喝咖啡,這是世間法,如此則對不起這世界,對不起自己的福報,對不起自己的時間。當自己可以忙裡偷閒到蘭若處,則要依從上師教導的方法來禪坐,一天至少要禪坐一個小時。     聽聞佛法、編寫一些佛法相關的文章、在佛學會裡共修,若是最後並沒有什麼成就的話,這就是沒有禪坐的原因,所以當有機會身在蘭若處,上師特別叮囑、指定要禪坐的時候,弟子一定要依循師的叮囑。     禪坐時,不能離開房間的門口,也不能從窗戶看外界發生什麼事情,當別人看到你的時候,就如同破洞的衣服、燒掉的衣服一般,閉關就破了,這是不好的。     坐在軟墊上以後,便承諾不會離坐,就像孫悟空帶著緊箍咒一般。坐墊大約三指左右的高度,若是太高的話,心會動盪,所以不可以太高,而後短而多次地禪坐。     在禪坐的過程裡,若思想續流下去、思想反覆或雜染太多的時候,就要停下來。短而多次是指禪坐時與念頭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