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2月5日 འཇིགས་དང་དགའ་སྟོན་སོགས་འབྲེལ་བར།། 怖畏喜慶相連時 གལ་ཏེ་མི་ནུས་ཅི་བདེར་བྱ།། 若力不及則放置 འདི་ལྟར་སྦྱིན་པའི་དུས་དག་ཏུ།། 如是布施之時際 ཚུལ་ཁྲིམས་བཏང་སྙོམས་བྱ་བར་གསུངས།། 戒律可置於無記
🌈🙏持明 仁增塔欽🔗《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2月5日
འཇིགས་དང་དགའ་སྟོན་སོགས་འབྲེལ་བར།།
怖畏喜慶相連時
གལ་ཏེ་མི་ནུས་ཅི་བདེར་བྱ།།
若力不及則放置
འདི་ལྟར་སྦྱིན་པའི་དུས་དག་ཏུ།།
如是布施之時際
ཚུལ་ཁྲིམས་བཏང་སྙོམས་བྱ་བར་གསུངས།།
戒律可置於無記
「怖畏喜慶相連時」,怖畏的意思,是指老虎、豹、熊等兇惡的猛獸出現時,或是遇到生命危險的緊急狀態時,一些行為上的戒律可以不用遵守,要先跨大步趕快逃命,腳跨很大步的跑步。
一般來說的話,戒律是不能亂跑,但是這個時候,遇到恐怖危險的事情,所以相關的戒律暫時放棄,不做也行的意思。
特別是慶祝三寶的生日,或是供養三寶的法會或是殊勝日,廣大行持利益眾生與此相關連的一切行為,我們心中要有正知正念,心中要保持安心自在,展現內心平靜自在的力量,所以正知正念是需要的。
「若力不及則放置」,一些與持戒相關的行為上之小缺點,例如說話大聲一點點,或者大步跑,或是自己的行動大一點點,或是不穿袈裟等等,有些事情是特殊狀況發生時,可以允許的。因為是慶祝三寶的法會,或是躲掉恐怖的危險,但是心中仍需要具有正知正念,其他一些直接與行為相關的小小戒律的部分,是可以先暫時放下的。
平常來說的話,布施跟持戒兩者,是以持戒為主要的,持戒是自己身與心兩方面都要受持的,是非常主要的行持,優先於布施。布施時候的心態是要正確的,布施東西出去的行為也是有幫助到對方。布施與持戒是哪一個為主要?整體而言,持戒是主要的。因為持戒是自相續之中一種主要需要調整的部分,不要讓惡業產生,讓善業都一直增加的一種狀態,所以這是非常不錯的,故布施與持戒來說以持戒為主要。
「如是布施之時際」,有時候卻是以布施為主的。怎麼說呢?布施,是永遠不關門的布施,永遠的布施就是說,誰要什麼都是布施什麼,一直不停的布施下去,從來沒有慳吝過的布施是一種廣大布施,永遠不中斷的布施,也稱為非常長期的布施。這種廣大布施的時候,於走路時,手可能會搖,然原本持戒上面,手是不能太搖擺,走路要小動作的走,而在布施時這些戒律先放下,也是允許的意思。為了行持廣大的布施,小小持戒的部分先放下,先不做也行的,暫時停下來。
其次,還有廣大無窮布施的時候,誰要什麼就布施什麼,有的人可能想要酒,這個時候也可以布施。以戒律來說,不能送酒,但是他做的是廣大永恆、長期的布施,在過去的時代曾經發生,他所有東西都是布施,一直布施,有什麼就布施什麼,幾乎對方要什麼都有的。
「戒律可置於無記」,以前有些殊勝的、福報具足的人,行持廣大的布施、永恆的布施。這種情況之下,手動來動去,走路快,說話大聲,或者送酒等等與戒律相關的動作,通通都在無記之中,或者先不管它,先放下,先圓滿布施的行持,暫時不管戒律。不用管的原因是大布施的時候,戒律是已包括在裡面的。
另外,遇到恐怖事情的時候,先要躲過這個恐怖危險,所以於小小的戒律上是可以放下的。
在慶祝三寶的法會修法、薈供等等,行持很多利益眾生的事情,非常忙碌的時候,有些與持戒相關的小小行為,都是可以先不做也行,沒有特別一定要管到這些小小的行為。
如果為了做一些小小的持戒,不做慶祝三寶的一切修法或薈供,遇到恐怖的事情也不躲,廣大布施全部放掉,這是不行的!走路快、手搖來搖去、說話大聲等等一些小小的行為,可以先暫放下,要以輕重來分辨的。
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生命安全最重要,遇危難時要先躲過危險。當布施時必須走路快、手搖來搖去、說話大聲等等,在這情況下戒律是可以先暫時放下的。慶祝三寶的法會、薈供,或準備佛法的活動很忙碌,或是廣大布施要行持圓滿,有些小小的持戒戒律相關的行為是可以先放下,但是永遠不能放下的,就是具足正知正念。雖然允許暫時不做一些小小的持戒行為,佛法上面永遠不允許不具足正知正念。
遇到恐怖危險的時候,在具足正知正念的情況下,可以先放下小小的持戒行為,慶祝三寶豐富殊勝忙碌的時候,也是具足正知正念的情況下,小小的持戒部分可以不做。於大無窮的布施、永遠不斷的布施、永恆不斷地布施,永恆不斷地供養的這種狀態之中,忙碌的時候,袈裟掉下來、走路快、手搖來搖去、說話大聲等等,也是可以放下的,不能耽誤廣大無窮的布施。
總之,布施與持戒相比,持戒是為主要的,但是有時候布施等等的時候,也是可以放下小小持戒的部分,智慧永淨的經文裡,有這樣的敘明。
持明 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有些人說戒律、戒律,強調戒律的一些行為,是做得很主要的樣子,關鍵時候自己卻沒有任何的正知正念,也沒有休息的禪定,連改變煩惱的本事都沒有,還要說一個持戒,這個不能、那個不能,一直說小小戒律的部分,這是一種問題。
意思就是說,遇到比較危險性的時候,還是要做戒律相關的小小行為的話,就會遭遇生命危險了,這是不划算的。行持廣大利益眾生事情的時候,一直注意一些小小戒律相關的事情,而沒有注意到佛法深廣的一切部分,特別是心的方面,利益眾生的一些事情都不管的話,是不好的,所以要中庸之道!
在具足正知正念具足的情況下,發起菩提心,有無造無念的思想,有迴向的心,再聽聞佛法、思考佛法、修持佛法,所以聽聞、思考、修持是唯要的,在這之前的就是具足正知正念。
以一位比丘來說,持戒的部分有四個首要的戒律,其次是僧殘
餘戒十三等等,為主要的。
廣泛來說,自己承諾過的就叫戒律。想要形成一個善根,形成一個語言的善根、形成一個身體的善根、形成一個心裡的善根,這種在心中肯定過的,就稱為戒律。
什麼樣的情況下我要供養、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布施、什麼時候我要共修、什麼時候我要打坐、什麼樣的情況下我要參加讀書會,要什麼樣的情況下我要忙碌佛法活動的事業,等等相關的事情,想起來的時候、做起來的時候、行持起來的時候,這些就是我要做的。不是說:我做一個小小的一個戒律吧!我慢慢走就可以了,我袈裟戴好就好了,我法器戴好就好了,類似這種一些小小的戒律相關的事情,是沒有辦法代替廣大無窮善根的。
如前所述,戒律有大小,大的戒律是要做好,小的戒律是,持戒的時候不用做到,也還好的。布施的時候沒有做到也還好的,特別是行持利益廣大眾生的事情,沒有做好小小的戒律時,還好的意思。小小的戒律界定,就是沒有穿好法衣、手搖來搖去、走路快,忘掉一些小小的禮貌等等,不是很重點。重點就是剛剛前面所說的,持戒的時候,主要性的持戒受持起來的,主要性的持戒有的話,就可以立即與利他有相關的,主要性的布施、主要性的善根,要去行持即是。這個時候渺小的、有些行為上的持戒,可以先暫時放下,但是要有個分寸大小的輕重分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