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3的文章

《持明慧粹》第四十二輯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練習掌握自相續(下)

 《持明慧粹》第四十二輯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練習掌握自相續(下) 2021 年 12 月 30 日 我曾講過一個故事,往昔有一位格西讓密勒日巴喝下毒藥,後來這位格西跑過來說:「你生病這麼嚴重,如果能讓你身上的毒跑到我的身上,多好啊!」密勒日巴說:「如果我身上的毒跑到你的身上,你一定受不了,你不要亂說話。」這位格西則說:「沒關係,沒關係。」密勒日巴說:「我把我的毒先放在這門上。」於是門就一直喀喀作響,然後裂開。這位格西覺得這是一種魔術,絕不可能。 廣大究竟證悟的密勒日巴將他自己身上部分的病情,放在這位格西的身上,這位格西就受不了了。密勒日巴被下毒的時候,看起來也是很痛、很苦的樣子,但是心情上就是這麼自由自在,這就是覺悟者,因此我們多少要盡量練習佛法。 再舉一個例子,不用說其他人,我的姑媽也是如此,面對死苦的時候,這麼厲害。她生病嚴重,卻從來不插尿管,也不用尿盆,一定要扶她站起來,她直走出屋外上大小便,還能吃東西,還能笑。 在她往生前兩天,我站在她的床旁。她說:「仁增塔欽,你不用站在這裡,舒舒服服地坐在你的位子上。」我就稍微離她有一點距離,看著她。她說:「你坐在你自己的位子上就好,你玩玩手機啊!」也就是說,雖然她的身體很痛,但是她很自在地接受她身體上的任何病苦。 當她的姊妹們來探望她的時候,她說:「其實我吃和不吃都一樣,因為你們叫我吃,我可以吃,就儘量吃。但是你們不用擔心我,人生老病死很正常。」好像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 她往生之後,身體變成像熱水瓶一樣小。這代表什麼意義呢?另一種人的自在。這是我直接親眼看到的,她沒有任何的痛苦。到生病的後期,雖然她的身體很痛,但她從來不叫痛,換成是我,我是會叫痛的,她本來就是一個很能忍耐的人。意思是,她很能掌握心情,她一生當中多多少少有練習,因為她是藏族人,是藏傳佛教的佛教徒,她有深刻的學習。 另外一種人很厲害,他不會得老人癡呆症的,不用學佛。很厲害的人在死之前,都不會得老人癡呆症。我的姑媽快要死的時候,我在她的身旁修頗瓦法。在她往生前兩分鐘,我對她說:「你認得本覺嗎?寂靜四十二佛會從心間出現,忿怒五十八尊會從頂門出現,這些都是自然從心裡展現出來的力量而已,你記得嗎?」她說:「記得、 記得、記得。」她就做了合掌的動作。在她往生前兩分鐘前還能認得一切,在這種狀態之中涅槃。 之後她的遺體放了十多天,還有香香的味道散發出來。這些跡...

《持明慧粹》第四十二輯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練習掌握自相續(上)

 《持明慧粹》第四十二輯'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練習掌握自相續(上) 2021 年 12 月 30 日 舉例而言,有一個人一生沒有賺到錢,從來也沒有認真過,卻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我需要錢。」會有錢嗎?不會有錢。同樣的,一生從來沒有掌握自相續,也沒有練習平靜的力量,到六、七十歲的時候,怎麼可能會突然從天上掉下來具有掌握自相續的力量呢?不可能的。他完全掌握不了,因為他並沒有練習,這即是因果關係。有些人就是這樣,他沒有練習就是沒有練習,所以我們經常說,不想在輪迴遍照下去,需要多練習、多練習,原因即是如此。 . 再強調一遍,我已經六、七十歲了,我說需 要錢,我要發財。憑什麼呢?從十多歲到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什麼都沒做,也沒有賺到錢,為什麼到了七、八十歲的時候,突然會有錢呢?因此要掌握自相續,要有平靜的力量是需要培養、練習的,透過聽聞佛法、思考佛法、修持佛法來練習。只要肯努力,無論是練習熟悉得好或練習得不好,這兩種人都有機會的。但如果沒有練習成功的人,他要立即掌握自相續是不可能的。 我們透過聽聞、思考、修持佛法,要培養習氣。我一直提到習氣,要培養厚厚的習氣放在心中。每天不斷練習將所讀到的佛法文字或所聽到的一切佛法,運用在你的心中、生活之中,才能變成習氣。 你必須練習到猶如認出家人一般的熟悉,心相續才會成就。若是等到遇到無常的時候,才想要展現掌握自相續的本事和對治的力量,這是不容易的。現在你每天都要練習,聽聞、思考、修持佛法,特別要練習禪坐、無所謂的狀態,則可以增加智慧,而且能形成佛法的習氣,有一種人是這樣。 另一種人則不是這樣,例如一位生病的弟子雖然身體很痛苦,但是心一定自在。我們看得到她的狀況,她很舒服嗎?肯定不會舒服的。無論是誰有這麼多病情在身上,肯定不舒服,怎麼會舒服呢?但是可以掌握心情變成一種力量。 她盡量跟你笑,儘量跟你說話,儘量配合你,儘量跟你一起吃飯,她任何事情都做得到。為什麼呢?因為她練習過掌握心情的本領,一生認真地修練,特別是前進持明法道上的真理,所以她還不錯嘛! 身體是由肉體、內臟、經脈等組合起來的,身體的病痛和心情的不舒服二者都是很難受。她住院的時候,我跟她說:「你可以叫痛,不要忍耐。」但是我相信她的心情是光明的,也許多少影響到你。假如她完全是一個沒有學佛的人,也許早走了。 我相信她心情上應該沒有太多窘迫,應該說是我認為,但因為她又...

《持明慧粹》第四十二輯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關於打坐的問題

 《持明慧粹》第四十二輯'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關於打坐的問題 2021 年 12 月 30 日 我們在學佛的道路上,如果想聽共同法門,只要有空暇,再具足一些信心直接聽法就可以。但如果想聽不共法門,則不同,無論是密法的法門、不共究竟大圓滿的法門,必須先具足一種態度才可以的。例如密勒日巴拜見馬爾巴羅昭的時候,他也是經歷千辛萬苦,才得到上師馬爾巴的傳法,你們大概知道這個故事。西藏所有的修行者都是經過這樣的拜師過程,以前漢地也有類似的修行過程。. 如果你希望獲得究竟訣竅,即使是獲得最簡單的一個真理的話,首先要有信心、希求心與清淨心。有位弟子也想聽究竟法門,但最早的時候我直接講究竟法門,他完全沒有感覺。於是他很好多年都在沒有感覺的狀態之中,不過他仍然保持信心、相信繼續跟著我學佛,一直到去年開始,他才有一些領悟。 我現在當然可以直接講究竟法或密法,這很簡單,因為我本來自然就可以講。但是我現在直接講,你們根本就無法達到境界,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因此求法者必須先有態度、有相信、有希求心,才會有效果。 你們剛才問到打坐的修持,藏傳佛教裡最好的就是禪坐。在藏傳佛教裡,我們寧瑪派的傳承是以禪坐為主,而不是以教法為主。重點是,你想要尋求身心清淨的目的是什麼呢?你心裡必須要有安排、希求、清淨等等,真的很想很想很想聽,這是生死輪迴最重要的過關方法。這是符合科學的道理,也是人生真正的道理。 現今以我這種年齡的上師,具足傳承,應該還不錯,我也是其中之一,你們應該要好好求法。現場除了一位老弟子外,其他人大多希求心不強。你們已經在持明很久了,學一點好東西也是不錯的。主要還是要看你們自己,是不是具足希求心、信心和智慧。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chihming8.blogspot.com/

《持明慧粹》第四十二輯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面對對境的方法(下)

 《持明慧粹》第四十二輯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面對對境的方法(下) 2021 年 12 月 30 日 第八種方法觀無常。我何必擔心呢?明天有可能會死,這是真的有可能,不是不可能。你們也聽過很多例子,一個人原本開開心心、輕輕鬆鬆的小賭一下,從賭博機器裡掉出來很多錢,他一下子太開心了,哈哈大笑,結果就死了。 南瞻部洲的人們經常死因不明,我們不知道明天會不會死,沒有任何把握可言。人生無常,我有什麼好擔心的呢?只要盡心盡力就好了。要經常想到盡心盡力,不只要想,而且要做,盡心盡力地做。尤其當家人、親人生起很多煩惱、 心情窘迫、耳朵又聽不懂、心也放不下的時候,你要更輕鬆,把棉被蒙在頭上,好好睡一覺。也可以去公園曬太陽,你可以對家人輕鬆地說:「我要去公園自己坐一下,你們先不要來找我,我在公園好好念個經。」 曬太陽是個很大的本事,尤其痛苦窘迫之人,更需要曬太陽。在還沒碰到人生無常之前,好好曬太陽是很舒服的,這也是一種處理情緒的方法。 雖然心情不複雜,但如果一直在黑漆漆的環境裡,會脫不開痛苦的心情。這時該怎麼辦呢?可以去公園。例如今天我也很累,因為昨晚有事情晚睡,所以我剛才去了公園一下,大概一個小時而已,就很有效果。 曬太陽的時候,是最美好的時光,有了太陽的幫助,是外在的光;有了內心的歡喜,是內在的光;有了究竟的禪坐,是密在的光,這三者一體的光展現出來。 要接受光,接受大自然,你們要經常去持明精舍,接觸一下土地、花草樹木,可以轉換心情。今天有兩位弟子一起去持明精舍,親手除草、做事。因為大地、草、樹都是天然的,所以對人很有幫助。你們許多人眼睛都不好,看起來應該很需要接觸大自然,因為在電腦前太久了,也在城市裡待太久了,所以要多多接觸大自然。 為了你們的健康,為了你們的眼睛,為了讓你們的心情寬闊,為了你們可以遠離電腦一段時間,一定要多多接觸大地和大自然。你們可以多去持明精舍,也可以安排我在的時候去,這是很好的。接觸陽光、接觸大自然,也是一種處理情緒的好方法。 第九種方法,心裡要想,如果現在不快樂,那麼我什麼時候快樂呢?我現在不快樂,到老的時候,才快樂嗎?病情嚴重的時候,才快樂嗎?面對死苦的時候,才快樂嗎?到那時候都已經來不及了,所以要這麼想,這也是一種方法。 當媽媽這麼想,爸爸這麼想,主要的家人都這麼想的時候,這種心情就可以慢慢地影響其他家人,這即是學佛的動力。如果媽媽、爸爸或主要...

《持明慧粹》第四十二輯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面對對境的方法(中)

 《持明慧粹》第四十二輯'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面對對境的方法(中) 2021 年 12 月 30 日 第五種方法是非常珍貴的方法。你要想:「原來我在作夢,我在作夢,我在作夢。」不僅心裡想,自己也可以對自己說:「我在作夢啊!我們是在夢遊之中。夢如人生,人生如夢。」原本就是這樣,我們要如此想。 這樣提醒自己,這是夢,這是夢,並且有所體悟的時候,就不會有太窘迫的壓力和痛苦,因為我們只是在 夢中幻遊。也就是說,我們在還沒有了悟空性的狀態之中,仍在無明的幻覺之中,被貪婪的心所牽引,繼續在生老病死的輪迴之中,以如此窘迫的心情活在人世間。因為我們本身還沒有從夢中醒來,無明的夢尚未醒。 最早從無明的夢裡醒來的是普賢王如來,之後賢劫諸佛都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醒來,而我們還沒有睡醒。雖然我們還沒有睡醒,仍然可以作夢,但是我們的口中可以說:「我還沒有夢醒,雖然在夢中,但至少要知道這是夢,我作夢了,痛苦了,要知道夢的本體元始就是從空性中展現出來的。」這是非常強大的力量,所以要多想空性方面的道理。如此一來,任何執著痛苦、窘迫性的煩惱,如同處在難獄、苦難的監獄裡一樣的情緒都會遠離。 一旦知道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本來就是如此,當下就可以馬上心情通順。如果又出現執著、痛苦,知道這一切都是從空性中展現出來,盡心盡力處理就好,這樣想也是一種可以處理情緒的方法。 第六種方法,我經常說的一句話:「練習自心自由。」雖然我現在是凡夫,有很多分別念,但是我要自心自由。我現世的目的、現在所要的、暫時所要的就是自心自由。即身成佛是未來的事情,但是現在我所要的是自心自由。 我不是一頭牛,也不是一匹馬,不是由誰來牽著鼻子就跟誰走,我有我的辦法,我要自心自由,自己可以這麼想。 要用什麼方法想呢?有些事情即使想太多也沒用,改變不了任何事情,反而更糟糕。但是如果有些事情想了以後有用,就可以好好想一想,可以好好做一做。要在這種狀態之中,讓自己產生自心自由的力量,這是非常好的一種方法。 第七種方法,主要我們要想,現在還活著,還沒碰到人生無常,還沒有面對死苦,我的家人也是如此,這樣我不幸福,誰幸福呢?想太多有什麼用呢?我也常說,要多想,我們現在多好啊!還有飯吃。 有些時候,感覺什麼都沒有了,覺得很糟糕,可是我馬上想,我現在可以吃健康的食物,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情嘛,所以要創造健康的身體與創造健康的心情,我們一切都有了。...

持明慧粹》第四十二輯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面對對境的方法(上)

 《持明慧粹》第四十二輯'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面對對境的方法(上) 2021 年 12 月 30 日 文殊菩薩的化現蔣嘎米滂仁波切曾說:「當對境即所境顯現在現前的時候,只要是凡夫,心識皆容易飄動,這就是凡夫的特徵,不受對境影響是不容易的。」身為一個佛教徒,碰到對境時,仍應保持在正知正念之中,這是很容易的。你已學佛一段時間,也前進持明法道,所以時時刻刻要有正知正念。 有時候要觀察自己,我正在想什麼呢?只要知道、觀察自己這樣的念頭就好了。觀察以後,若是好的思想,就讓它繼續發展;若是壞的、糢糊的思想,就要讓它斷除,因此具足正知正念是一種辦法。 但是對於剛開始學佛的人來說,因為他是凡夫的狀態,我們無法要求太多,所以可以先遠離這些對境,再繼續前進,而後又遠離對境,再繼續前進,透過外境的改變來調整心,改變心情,我覺得這種方式不錯。 也就是說,不要一直待在不舒服的環境與對境之中,有時候先遠離一下,之後為了生活,再繼續處在這樣的對境,但這並不容易。不過有時遠離對境以後,可能會找不到工作,事情做不成。這個方法並不是佛教的觀念,但是覺得還不錯,因為遠離對境的時候,可能會開心一點。 還有一個實修的方式是,看到別人處於更糟的對境,就會慶幸自己目前的對境、所境、所在的地方還是比較好。例如非洲久旱缺水,只能喝積在牛腳踢出來坑洞中的水,連泥土裡的水也取來喝,不是嗎?這時就會知道:「還好我不至於這樣,我現在還很自在。」 你可以稍微提醒一下這些道理,但不是刻意的,不要像主管或媽媽訓話般,如果要直接教育一個人,對方可能不容易接受。最好是與他分享,如同你從書裡發現這件事說給他聽,讓他覺得好像是他自己領悟出來的感覺。 例如我對一位生病的弟子說,你已經生病了,如果不好好休息會怎麼樣,生病以後應該要怎麼想、怎麼做,如此一直對她說教似的。但因為她已經生病了,有可能無論我怎麼說,她都聽不下去。但如果我說,生病以後,就要多睡覺。想休息的時候,一定要休息,立刻休息,其他都不要管。世界上的事情永遠追不上的,放下的那一剎那,就已經追上了。 「原來是這樣!我現在才知道。」自己好像很大驚小怪似地了悟,這就是讓他自己領悟。但若你天天一直跟他說,他就會煩死了,就會膩了,這樣並不是很好。 如果你對他說:「現在非洲或世界上有很多災難,好可憐,很慶幸我現在很幸福,與其他地方比起來,我們這裡的生活環境很好。」用比較糟糕的對境來...

《持明慧粹》第四十二輯 持明仁增塔欽講述 因和緣(下)

 《持明慧粹》第四十二輯'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因和緣(下) 2021 年 12 月 30 日 為什麼要懺悔呢?因為上有藍天,下有大地,我們是慌慌張張地在天地之間的旅遊者。如同一隻貓跑到森林裡旅遊一樣,牠也是到處晃悠,我們也和這隻貓差不多一樣在旅遊晃蕩中。 但我們人類卻一直有分別念在心中,例如只要一餐、兩餐、三餐、四餐不吃,就會受不了,證明我們是凡夫。凡夫是什麼呢?凡夫就會有分別念。分別念存在的時候,一定要懺悔。因為做錯的事情、想錯的事情很多。 有人認為,我哪裡有想錯呢?我好像沒有想錯過吧?但是你可曾想過,其實人的一生當中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造作出來的。例如一個女生愛上一個男生,和他發生後來的事情,創造出一個凡夫的家庭,生了小孩等,這些都是你有錯在先,再一步步地錯下去。如果你的小孩出很多問題,你覺得好煩,但你有沒有想過,煩惱的創造者是你?這只是舉個例子而已。 有些時候,我們碰到很多不公平、不舒服的事情,好好仔細地找一下、看一下,其實源頭就是自己。例如你原本賺了很多錢,最後全都賠掉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是不是因為你自己生起更多貪婪呢?所以源頭也是自己。可見自己的怙主是自己,破壞自己的人也是自己。明白這些道理以後,是有效果的。 前述提到因和緣,從生生世世深刻因果的因來說,有些因消除不了,有些因可以消除的。但是有些因的問題是永遠解決不了,只有緣的問題才能解決得了嗎?並不是。 當善力更強的時候,也可以解決因的問題,如同雖然火很大,但是可以用更大的水熄滅火。如果因的問題很大,你可以用更強大善的力量、更強大方法的力量、更平靜的力量、更有智慧的力量來行持,則也有可能可以改變因的問題。如果不能改變因的問題,那麼我們怎麼成佛呢? 可見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要一步一步地以次第性的方法來改變因。如同我們現在聽聞、思考、修持佛法,全都是為了改變因的問題,不要讓違緣障礙上的緣出現,所以我們要好好處理。 一旦明白因和緣以後,你就會知道該怎麼做。例如當自己的家人、親人、小孩、先生發生問題的時候,要先了解是緣的問題嗎?如果是緣的問題,你要盡力處理,你要幫忙協助,共同行持下去。但是過程之中要歡喜自在的忍耐,有智慧的忍耐,有慈悲的忍辱,如此行持下去。 當你所有的事情真的全都做了,卻還是一樣,那麼你也不用睡不著,這是因上的問題了。若是因上的問題,誰都處理不了,就要放得下。但如果要處理因上的問題,就需...

《持明慧粹》第四十二輯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因和緣(上) 2021 年 12 月 30 日

 《持明慧粹》第四十二輯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因和緣(上) 2021 年 12 月 30 日 家人都是這樣,無論是小孩、先生或太太,經常會反反覆覆,這即是凡人。有時候他們看起來很好的樣子,但也有很糟糕的時候,這即是凡人。我們不要害怕家人如何反覆,只要繼續愛護,繼續耐煩,就可以了。 因為人們本來就會有缺點、優點,若是看到家人進步,自己可以歡喜,家人也可以開心。若是家人退步了,也無須害怕。意思是,進步是在自然之中進步,但退步的時候,也無須擔心害怕。 為什麼說 進步放在自然之中就可以了呢?進步放在自然之中,他就可以接引更了悟、更明白的力量過來。如果進步沒有放在自然之中,他接引不了更高的功德力量,所以只要將進步放在自然之中就好了。 賺錢也是同樣的道理,工作也是如此。把進步放在自然之中,就好了,可以牽引到更好的因緣。當退步的時候,也不用大驚小怪,可以想:「退步是應該的,因為是凡夫,凡人本來就會退步,然後再前進。」所以退步的時候,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傷心、悲傷,要燃燒起更強大的智慧,好好地愛護他人,好好地照顧他人。 我們每天都說要利益眾生、照顧他人,雖然過程之中看似照顧他人,其實都是修養自己的工具而已,事實上沒有誰照顧過誰,沒有誰幫助過誰。 我也是如此,我從來沒有幫助過現場的任何一位弟子,主要是幫助到我自己。一旦幫助到自己以後,就會出現一種穩定的力量和心情,一種自在的本事,自然而然就幫助到他人,因此碰到家人退步時,不要害怕,要更加愛護、慈悲。當家人前進向上的時候,心態放自然,很歡喜自在,就可以了。 重點是要相信因果,因和緣二者都不可或缺。如果已經努力再加努力、努力又更努力,卻還是賺不到錢的話,這就是因果。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你已經夠努力了,甚至幾乎連頭都當成挖土機般地努力,身心如此辛苦,辛苦到底依然做不成的話,這就是因緣的問題。 以我們的一位弟子為例,也是同樣的道理。她一生當中,除了自身的工作以外,為佛教團體做了很多善行,無論在高原或平地都非常忙碌,不知道這些忙碌是否對她的身體有影響。但是她一向小心謹慎,很重視飲食健康,幾乎像醫生一樣,但還是生病了,這一定是因果。 因果的事情就歸因果,不要大驚小怪。為什呢?因為這是因果,誰能改變因果呢?連釋迦牟尼佛都改變不了,往昔釋迦族不也全族滅亡了嗎?而釋迦牟尼佛自己也示現背痛、身體出血的樣子給眾生看,這即是因果。 還有一個例子,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