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明慧粹》第四十四輯'
持明仁增塔欽講述
九種止(下)
2022 年 1 月 6 日
第五種止是「調順」,調順的意思是降伏、淨化的意思,在心裡一直思惟著止禪的功德,思惟著寂靜止禪的真理有多好啊!心處於寂靜、寧靜的狀態,一想到可以如此禪定,就很歡喜、很自在,這即稱為調順。
心原本在散亂之中、掉舉之中或昏沉之中,從來沒有掌握過心,所以這種「止」就是停止粗部的所有妄念,寂靜地禪定於細部之中,這是多麼殊勝自在,多麼舒服,可見這種止,很歡喜的狀態,就是調順,也稱為淨化。
第六種止是「寂靜」,心非常安靜,處於可以自由掌握的寂靜狀態。我們都知道散亂的心是不好的,會讓心裡窘迫就是散亂之心,很多複雜的念頭和思想都是不好的。主要意思是,心的止禪是寂靜的。無論是複雜思想或散亂思想都可以清楚地覺察,並且知道這是缺點。可見寂靜止禪的部分就是指心不散亂,心在可以掌握的狀態之中存在,所有干擾寂靜的障礙全都淨化,心安置在寂靜之中。
第七種止是「最極寂靜」,極大的極,最極寂靜就是心裡所有貪婪的心、一切心不樂或意不樂皆淨化。也就是,造成心不樂、意不樂種種內心歡樂不起來的一切障礙,這些粗部、細部之思想與障礙皆淨化,這稱為最極寂靜之止禪。
第八種止是「專注一趣」,趣向的趣。如前七種方法所述,將所有的散亂、複雜的心和思想都回收入極致的寂靜,安置於止禪上。在進入第八種止「專注一趣」的時候,自然就會寂靜下來。
可見要達到這種止禪,我們要勤於修持,心的禪定就在自然的狀態之中寂靜下去。也就是,要自然,而不是刻意創造出我不要散亂的念頭、我不要睡覺的念頭等,而是自然如此,第八種止是心自然而然就會寂靜下來,安置於止禪之中,希求自然。
第九種止是「等持」,等持的意思是,心沒有任何散亂的波動,沒有如海浪一樣的波動,心安置在一種捨的狀態,捨的狀態就是沒有任何波動、好壞、散亂或不散亂等,處於一切波動皆捨的狀態之中、平和的狀態之中、自在的狀態之中,如此安置於止禪之中的禪定。
也就是,心非常平靜、心平等、心自在,心捨去好壞、複雜或不複雜的邊見,在如此平靜之中安置禪定的力量,這就是第九種方法。
止禪是我取的一個名相,在《解脫勝道明燈奉》裡提到兩種禪修,一是止禪,一是觀,我翻譯為殊見或殊視,也就是觀,觀是見的意思。止與觀二者必須要止觀雙融,達到大止觀雙融自在的境界時,就是佛的果位。
一般的止,是佛教徒有,非佛教徒也有。 現在二十一世紀裡很多人修持禪定,為什麼呢?因為人們想要心自在,即使不是佛教徒也可以修,有九種方式安住自己的心,這是一件多美的事情啊!為何不做呢?當你坐在沙發上,心裡太複雜的時候,如同有些人躺在床上,卻做很多噩夢一樣,於是無法好好休息。
有些人雖然白天有休息,但心卻不休息,如此是最可怕,容易傷害身體,也會造作很多業力,因為心裡一直想事情就會造業力,心裡有想,就會造業,心裡沒有想,就不會造業,所以要一步一步地練習上述心禪定的九種方法,練習心安置的九種方法。九種止的方法是內住、定住、安住、靜住、調順(淨化)、寂 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有了這九種方法以後,止觀雙融的修行與禪定會很容易出現。
在止觀雙融尚未出現之前,你真的要將心九種止的方法,逐一地禪修。但這並不是八不離戲,也不是如中觀與般若所述般的離戲狀態之中禪坐,更不是究竟法裡所述,這些皆不是。這只是控制心的狀態,讓心不散亂的狀態,在寂靜細類之中一種可以明瞭心的狀態而已。
只要心安靜、自在,就是身體健康的源頭,因為心裡沒有太多複雜之念頭時,你的大腦就會清淨、乾淨。當大腦清淨、乾淨以後,身體的健康就會調順起來,睡眠也會充足,所以要經常練習與修持這九種止的方法。
我真的很愛護這個聽法群組裡的每一個人,無論是聽法很久的人或新進來的人,我都愛護得不得了。愛護的意思是,我的心態動機之中,希望你們健康、長壽、快樂、自在。因為眾生的本心是佛,所以希望你們要證悟佛的果位。因為人心都是肉做的,希望你們能行持慈悲的道路。人心中慈悲的道路與本心覺 悟佛的真理,這二者慈悲智慧雙融一如在你們的心中,希望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展現慈悲智慧雙融一如,每天好好地過生活,心情自在,圓滿具足解脫成佛的真理。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chihming8.blogspot.co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