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明慧粹》第四十輯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2021 年 3 月 9 日
這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宗教,但是信仰佛教的人是最少的。無論是漢傳佛教或是藏傳佛教,誰能做到宣揚佛法、弘揚佛法的事業,我們都要隨喜和尊重,這是非常重要的。
佛經中載述,大乘修行者要「利樂有情」, 而「利」、「樂」二字已包涵所有的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一切世俗的世間法稱為「利」,包括 長壽、健康、順利、圓滿,擁有富裕自在的生活、成功的事業,獲得人間豐饒的一切,所有都是圓滿的狀態。而「樂」主要是透過聽聞、思考、修持佛法,從而達成「人無我」的小空性,最後悟達「法無我」的究竟空性、佛慧,即是永遠不變的快樂,智慧的「樂」、覺悟的「樂」。
很多教派一般先教導「利」相關的法,因為要達到究竟境界需要很漫長的時間,所以先行持一些以「利」為主的善業。主要是教導眾生要做好人、動好的念頭、幫助他人、布施等等,例如幫助窮人、興建老人院、成立學校,人世界裡的一切世間法都順利、圓滿,人心歡喜。但是善知識一定會在行持善業的同時,對弟子講法,讓弟子也有獲得「樂」的機會。
而傳統佛教的講法者,則是直接從小乘的出離心開始講述,一切諸法都是有漏皆苦,有漏就是缺漏、有破洞的意思,凡夫眾生的心識都是有破洞的,有漏的眾生就像破洞的鍋子一樣,無法盛載究竟覺悟的勝道,所以有漏世界一定都是苦的。
涅槃寂靜相關的法門就是,在凡夫的世界裡,一切諸法皆空、一切諸法都是幻覺,尋求凡夫世界任何東西都不是究竟,所以在心態上、動機上一定要先發菩提心。
講法者會先教導以「樂」為主的法,但是同時也有「利」相關的法門。在教導「樂」的過程裡,會講解為何要解脫成佛、如何解脫成 佛,所以要放下世間一切輪迴的根源、內心的無明幻覺,以及要放下一切幻覺的、分別的執著,在無常來臨前,要運用難得的人身達成究竟的境界。
當講法者教導弟子當下要開心、歡喜等等關於「樂」的佛法時,同時也包含「利」相關的法。同樣的,講到「利」相關的佛法時,也多少會講到「樂」方面的法。
傳統佛教所教導的佛法內容,全部都是以「樂」為主的教法。關於「樂」有兩種,一種是小乘的樂,另一種是大乘的樂。小乘的法門是以出離心為主,在人界苦海中,因無明而引起的幻覺思想,全部都要放下,這是以難行能行的苦修為主的修持方式。
大乘法門是以菩提心為主、六度波羅蜜多為主,而六度波羅蜜多的第一度是布施。由此可見,當講到「樂」的時候,同時也有「利」 相關的教法,因為大乘的法門很容易接觸到人世界裡所有的人事物。
意思是,無論講經佛法者講「利」或是「樂」的法,都是為了利益眾生、弘揚佛法,所以必須尊重一切與佛法相關的事業,必須尊重善巧方便的法門。而且要愛惜自己所學習的教派,不但要用心、努力,還要以歡喜心、猛烈希求的信心來學習,同時也要恭敬其他的宗教和教派。
總結而言,佛教有「利」、「樂」兩種教法。現世的世俗裡有很多追求利的人,這些人要長壽、健康、快樂、圓滿、事業成功等等,這是「利」相關的事情。有些教派特別強調「利」,行持也是如此,所以佛業也因此而廣大地弘揚。這是沒有什麼錯誤的思惟,因為人的世界裡面需要有「利」,這樣才會慢慢地接觸佛教,這是一個階梯,但這就是完美無缺的佛教嗎?不是的。佛教不是只有「利」的部分,還有 「樂」。
「樂」是指與覺悟相關的部分。覺悟是什麼呢?覺悟就是,我要脫離輪迴、離苦得樂。離什麼苦呢?離開無明引起的幻覺之苦。凡人世界裡的一切苦、窘迫的痛苦都要離開,也要離開人世界裡面有漏、短暫的快樂,這就是「離苦」。「得樂」包括證悟小乘境界的「人無我」,進一步是大乘境界的菩薩,究竟的樂就是超越十地菩薩境界的圓滿佛果,這就是「樂」方面的教導。
無論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講法者講到「利」的部分,我們也要尊重他,學習他、隨喜他。持明的法道則是傳統教法,以「樂」的 部分、解脫成佛的教法為主,偶爾會趁便講關於「利」的世間法。
釋迦牟尼佛轉生為悉達多太子時,遠離皇宮、遠離一切富有的物質以後,才證悟成佛。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首先教導的是小乘的法門「苦、集、滅、道」。因為如果太執著、貪婪人界裡的一切人事物,脫離輪迴的機會是不大的,因此我們要先從這些法門開始修 持。至於做得到或做不到,這是個人的事情,佛陀也是如此宣說的。後來佛陀又宣講大乘法門,這是以利益眾生為主。而密乘所講述的是,在不遠離五妙欲的情況下,將五毒轉化為五智,也可以解脫成佛。
當修行境界越來越增上時,佛教的門是越來越寬、越來越廣的。下資糧道,小乘的門比較窄。而大乘的門卻是越來越寬,寬廣到整個世界都是清淨的、明亮的,並融體在本性之間。總之,佛教的一切法教都是非常好的。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chihming8.blogspot.co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