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新譯及闡述 2021年7月9日 འོན་ཏེ་སྐྱོན་དེ་གློ་བུར་ལ།། 若此缺失是偶發 སེམས་ཅན་རང་བཞིན་དེས་པ་ནའང་།། 眾生本性乃柔善 འོ་ནའང་ཁྲོ་བ་མི་རིགས་ཏེ།། 故而瞋彼亦非理 མཁའ་ལ་དུད་འཐུལ་དཀོན་པ་བཞིན།། 如虛空偶起雲煙
《入雄心菩薩行論》🌈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新譯及闡述
2021年7月9日
འོན་ཏེ་སྐྱོན་དེ་གློ་བུར་ལ།།
若此缺失是偶發
སེམས་ཅན་རང་བཞིན་དེས་པ་ནའང་།།
眾生本性乃柔善
འོ་ནའང་ཁྲོ་བ་མི་རིགས་ཏེ།།
故而瞋彼亦非理
མཁའ་ལ་དུད་འཐུལ་དཀོན་པ་བཞིན།།
如虛空偶起雲煙
「若此缺失是偶發,眾生本性乃柔善」,眾生彼此之間破壞和傷害的這些缺點,並非有情的本性,有情的本性本來就具有如來藏佛性,本心是良善溫柔的。
以體性來看,眾生的本性即是佛性,從表面來看的話,是仁慈善良的溫柔者。所以瞋恨、傷害和破壞的種種行為通通都是突然來的。
「故而瞋彼亦非理」,眾生的本心是仁慈溫柔的,原因是眾生的體性上面是種性如來藏,表現在外則是溫柔慈悲的樣子。由於他的本性上面是如此的好,所有的破壞和傷害皆由無明幻覺而突然產生的,所以不應該對眾生起瞋恨和生氣啊!不需要瞋恨眾生的原因是他的本性是良善溫柔的。
「如虛空偶起煙雲」,猶如虛空之中偶爾現起很多煙雲的時候,哦!這裡有太多煙雲暫時遮蔽了晴空,因而瞋責虛空不晴朗,這樣是不起作用的。假使說因為煙雲的關係而造成鼻子不舒服、呼吸不順暢,這時你要生氣的對象、你要取消的對象應該是煙雲,而不是虛空。
同樣的,眾生本性是善良的、溫柔的,所以你要怨責的對象不是眾生,而是眾生突然來臨的這些煩惱,然後淨化它。
所以這個仇人敵人是一種突然生起的煩惱而行持起來,眾生本身是柔善的,因此,你要生氣的對象應該是這個突然來臨的煩惱。但是,實際上生氣是沒有效用的,反之,需要被淨化的應該是眾生的煩惱,而在他的煩惱未淨化前,首先,當眾生以言行傷害我們的時候,我們自身的煩惱要先降低,爾後他人的煩惱也是會慢慢降低,就是如此。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個人思想闡明:
《入雄心菩薩行論》第六品關於忍辱的教導非常非常多,由各個角度教導我們如何修安忍,如何不起瞋心。
因為眾生的特徵是以煩惱為主,但是他的本性、體性是柔善的,所有對他人造成的影響與傷害通通都是突然來臨的,所以從各方面深入觀察時即是如此。
所以我們該控制的是自己的瞋恨心,所境在面對眾生的煩惱來的時候,一定要平等的對待,以愛護、慈悲來守護眾生的善心,特別是心中具足智慧的狀態之中守護善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