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 持明 仁增塔欽 開示及新譯2019年1月2日 第二十九偈 (之一) ཞི་གནས་རབ་ཏུ་ལྡན་པའི་ལྷག་མཐོང་གིས།། 止圓滿具足之勝觀引 ཉོན་མོངས་རྣམ་པར་འཇོམས་པར་ཤེས་བྱས་ནས།། 煩惱咸全砸滅此知曉 གཟུགས་མེད་བཞི་ལས་ཡང་དག་འདས་པ་ཡི།། 超逾離無色界四天處 བསམ་གཏན་སྒོམ་པ་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ཡིན།། 禪定修持即是佛子行
🌈持明 仁增塔欽🔗佛子行三十七頌
2019年1月2日
持明 仁增塔欽開示及新譯
第二十九偈 (之一)
ཞི་གནས་རབ་ཏུ་ལྡན་པའི་ལྷག་མཐོང་གིས།།
止圓滿具足之勝觀引
ཉོན་མོངས་རྣམ་པར་འཇོམས་པར་ཤེས་བྱས་ནས།།
煩惱咸全砸滅此知曉
གཟུགས་མེད་བཞི་ལས་ཡང་དག་འདས་པ་ཡི།།
超逾離無色界四天處
བསམ་གཏན་སྒོམ་པ་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ཡིན།།
禪定修持即是佛子行
今天講的是禪定的戒學,主要應先認得「止觀」的「止」,止就是將心直接安住在善根上,讓它安住不動,即是止。止是沒有對境的雜念,用「心」在「阿」字或佛像上的細節部分之中仔細觀察,將心觀在這樣的境界之中,將心安置在這樣的境界之中,這就是止,一般的止就是如此。
而內佛教真正的止是指空性方面的止禪,當有了空性方面的止禪以後,明顯的部分自然而然就會展現出來,因此止與觀中的明、顯這兩者,當止的空性與觀的明燦二者雙融的樣子展現出來的時候,這就是斷除無明幻覺輪迴根源的止觀,它超越了凡夫、外道等等所謂的止觀。
只有止而沒有觀是不行的,我們只有運用「止」的空性與「觀」的明燦雙融之方法來觀禪,才可以超越無色界四禪天的一切止的觀想。
因為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的某些觀想範疇中認為空無邊、識無邊、什麼都沒有,以及什麼都沒有想和有想的範圍都是不成立的,這樣的止是有限範圍的止,而且止中沒有出現明燦顯現的部分,這是不明確的,所以只依靠安住於止,就會有如此的情況出現,欲界、色界、無色界四天的止就是如此。
《佛子行三十七頌》裡講的就是關於大乘佛教修行境界中的止觀雙融。想要超離色界四禪天、無色界四天的止是需要依靠大乘的止觀雙融。真正大乘佛教的止觀雙融、究竟禪定的境界是已經超越輪迴的範圍,也超越了小乘涅槃寂靜的境界,所以大乘的止觀是非常圓滿的禪定境界。
止觀的止就是將心往內收,將心的思想範圍及一切的分別妄念都停留在一個地方。當止禪定以後,就能有觀,就會顯現出來一切勝上淨土的境界,因此止也不是不好,止與觀都是需要。
首先需要練習止觀。我們的心都是非常複雜、心中的妄念都是非常迅速地產生,這就像一直停不下來、控制不了自己的跑步者。控制心的方法是可以用世間法的止、內佛教的止、外道的止、大圓滿等高級密法的止,這些方法都不一樣,心的控制方面有許多需要我們運用止的觀修。
反正止的本質就是,心寂靜安住在一尊佛像上、一個「阿」字上或任意一個善根上的時候,就會展現出淨化心裡一切迅速轉動的複雜念頭的禪定境界。這些止的方法有許多的分別,剛才說了,像無色界四天中有許多不一樣的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