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2018年12月30日 第二十七偈(一) དགེ་བའི་ལོངས་སྤྱོད་འདོད་པའི་རྒྱལ་སྲས་ལ།། 善根福具之佛子而言 གནོད་བྱེད་ཐམས་ཅད་རིན་ཆེན་གཏེར་དང་མཚུངས།། 應觀害行眾如寶藏般 དེ་ཕྱིར་ཀུན་ལ་ཞེ་འགྲས་མེད་པ་ཡི།། 於諸有情無瞋怒怨心 བཟོད་པ་སྒོམ་པ་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ཡིན།། 修持忍辱即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持明 仁增塔欽🔗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2018年12月30日
第二十七偈(一)
དགེ་བའི་ལོངས་སྤྱོད་འདོད་པའི་རྒྱལ་སྲས་ལ།།
善根福具之佛子而言
གནོད་བྱེད་ཐམས་ཅད་རིན་ཆེན་གཏེར་དང་མཚུངས།།
應觀害行眾如寶藏般
དེ་ཕྱིར་ཀུན་ལ་ཞེ་འགྲས་མེད་པ་ཡི།།
於諸有情無瞋怒怨心
བཟོད་པ་སྒོམ་པ་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ཡིན།།
修持忍辱即是佛子行
六臻究竟岸或六波羅蜜多裡的第三個是忍辱波羅蜜多,以這樣修持善根為主、菩提道路為主的佛子來說的話,遇到破壞者、傷害者全都猶如找到珍寶的寶藏般,如同窮人馬上找到各式各樣的五種珍寶等等就會發財了。
同樣的,我們是還沒成佛的窮光蛋、凡夫的窮光蛋,所以當這個窮人遇到傷害者、破壞者、敵人等等的時候,就猶如找到寶藏一般有很大的好處,因為透過他們而修成忍辱,慈悲他們而修成慈悲,透過他們而利益他們,幫助他們就可以獲得解脫,因此遇到仇人、施害者,不要生起恨心、瞋心,時時刻刻都要修持忍辱的真理是非常主要的,這就是佛子的行為。
仇人和敵人破壞你的一切,帶給你痛苦,這樣的敵魔妖怪怎麼會是寶藏般呢?因為有了他們以後,就可以修忍辱等等,自己可以有更多增長的空間,所以他們是寶藏般。
遠離怒心、恨心就是忍辱,但是在修忍辱的過程裡歡喜是很重要的,因為智慧也有了,慈悲也有了,這才是修成真實的忍辱,不然只是努力的忍忍忍,這不一定是忍辱。
為什麼修持忍辱需要智慧呢?因為看到對方煩惱者的煩惱,如果沒看懂他的煩惱,修持忍辱是不容易的。看到他的煩惱,慈悲就會展現出來了,看到的部分即稱為智慧。
看到對方的煩惱,覺得他好可憐,再加上知道對方是控制不了,我要讓他遠離他的痛苦,這就是慈悲。慈悲和智慧兩者俱全,在忍辱的過程裡都沒離開過歡喜,在知道明白對方的情況下修忍辱,這是很重要的。
學佛者應理解忍辱的三種主要性,第一要是面對傷害者、破壞者、敵人都是無所謂,不怕他、也不恨他、也不煩他,還要盡心盡力地行持讓他們離苦得樂,這是第一要。碰到傷害者、破壞者時,不怕、不會反抗、慈悲為懷的做法是第一要。
第二要是痛苦展現出來時,心不攪動,例如自己生病、破產、親友不見、遇到敵人等,無論遇到多痛苦窘迫起來的時候,自心不攪動,又不怕,俱全勇敢地接受痛苦、勇敢地面對痛苦、勇敢地淨化痛苦的本領的時候,這就是第二要修忍辱的重要性。
有了這忍辱的第二要時,就不怕痛苦,因為遇見痛苦也不怎麼樣,俱全面對的本事、面對的勇氣、面對的真理,這是不錯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