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4月6日 དེ་ལྟར་རིག་བྱས་གཞན་དོན་ལ།། 如是明知為利他 རྟག་ཏུ་བརྩོན་པར་གནས་པར་བྱ།། 應當恆常以精進 ཐུགས་རྗེ་མངའ་བ་རིང་གཟིགས་པས།། 大慈大悲見遠者 བཀག་པ་རྣམས་ཀྱང་དེ་ལ་གནང་།། 說不允事亦開許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4月6日
དེ་ལྟར་རིག་བྱས་གཞན་དོན་ལ།།
如是明知為利他
རྟག་ཏུ་བརྩོན་པར་གནས་པར་བྱ།།
應當恆常以精進
ཐུགས་རྗེ་མངའ་བ་རིང་གཟིགས་པས།།
大慈大悲見遠者
བཀག་པ་རྣམས་ཀྱང་དེ་ལ་གནང་།།
說不允事亦開許
一切惡業不行持的戒律(攝律儀戒)及一切善根增上的戒律(攝善法戒),這些道理非常清楚明白之後,就應該守持饒益有情的戒律,這是今天要開始講述的偈頌。
「如是明知為利他」,我們在受持菩提心、行持菩薩道時,並決心要利益一切有情,這時發心的動機要正確,行持也不能與戒律相違。動機及行持要正確的意思,是指在利眾生的過程中沒有包含任何的自私自利,若是以自己為主的方式學佛,若只對自己有利而行善的話,那麼此時大乘的菩提發心就完全沒有了,這樣是不好的。
「應當恆常以精進」,在大乘的菩提發心永恆具足的情況下,持續地學習菩薩的行持與六度究竟波羅蜜等等,並且很精進努力地行持,很勤勞地做、歡喜地做利益有情的事情,還有放下自私,放下自我的一切,不斷地廣闊行持饒益有情眾生的事情,直至圓滿。
如果發起菩提心而行持利益眾生的事情時,一點點都沒有自私自利的狀態,所謂一點點的自私自利都沒有的意思是指,其中絲毫沒有為自己而行持,悉全皆是為他人、為眾生而行持。
長期永恆的大樂,永遠不變的快樂即是佛果的智慧。如果要獲得這樣的佛果的智慧,雖然在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到些許的辛苦,但是以究竟層面來看,這並不算什麼,因為是為了淨化輪迴中的大痛苦,因而需要經歷一些小苦,也損失些許小快樂,可是最終的目的是得以解除大痛苦,因此雖然產生了一些小的痛苦,但是卻淨化了大痛苦。
「大慈大悲見遠者,說不允事亦開許」,佛陀從長遠來看,看出大乘菩提心發心的動機和其力量,雖然對於菩薩道的初學者和小乘的弟子沒有開許身體及語言的七支不善業,但是為了大雄心菩薩發心者和沒有自私自利者卻有開許。
小乘弟子不能做的七種不善業,是身方面的殺生、偷盜、淫行及語言方面的說謊、兩舌、惡口、綺語,共有七種。但是對於具足大乘菩提心的菩薩,他們為了利益眾生,這些身、語的不善業則是開許的。
如前所述般,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對眾生有些許的痛苦,但是卻解除了眾生廣大的痛苦;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損失了些許的快樂,但是卻形成了究竟成佛的大樂,所以對於沒有自私自利的大乘菩薩而言,為了利益有情,這七種惡業是被開許的。
那麼有那些人是不被允許行持這七種不善的惡業呢?普通的凡夫、小乘的弟子、菩薩道的初學者是不被開許的。因為他們的境界尚未達到,反而會變成以自私自利為主,所以小乘的弟子、普通凡夫、大乘菩薩的初學者,這七種不善業都不被開許。
對於十地五道境界廣大圓滿者、發起無窮菩提心者、對眾生沒有任何自私自利的大菩薩聖眾,身、語七種不善業是被開許的。
往昔,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為大悲商主,與五百位商人一起去大海尋寶,一個名為短矛黑人的強盜企圖殺害五百商人,大悲商主想:「這五百商人全部是不退轉菩薩,如果這個人殺害了他們,他將會墮入在地獄中受苦無量劫。雖然不能殺生,但若我殺了這個強盜,他就不會墮入地獄,而我自己墮地獄也是沒辦法的事。」於是他殺了這個強盜,表面上看大悲商主是造了惡業,實際上則是增上了善根,因為他沒有牽涉私欲,以寧願自己下地獄的悲心,暫時保護了五百商人的生命,並且解救短矛黑人免墮地獄之苦,依憑這種勇猛的發心,大悲商主圓滿了十萬大劫的資糧。
同樣,星宿婆羅門的兒子,在樹林中修持梵淨行多年,有一次他到城中化緣時,一位婆羅門女對他生起貪愛慾心,因愛不得而想要為他自殺,星宿婆羅門子對她生起大悲心,破梵淨行而與她結成夫妻,以此善念圓滿了四萬劫的資糧。
諸如此類的公案說明,身方面的惡業及語言上的惡業,如果在沒有自私自利的情況下,被開許可行持。
總之,具足大乘菩提心的菩薩,身、語的七種惡業是可以行持的。但是普通凡夫,小乘的弟子,具足願菩提心的初學菩薩,則不能行持這七種惡業。
持明 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以心胸寬闊、發心廣大、方法俱全、善根增長的菩薩來說,在行持利益有情的事情上,會有很多善巧方便,但重點是,不能有絲毫的自私自利。
在凡夫眾生的世界裡,絲毫沒有自私自利是很難的,因此關於語言方面的四種惡業和身體方面的三種惡業還是不要造作比較好,不要冒墮入惡趣之險。
如果清楚知道其目的是為了佛教,為了弘揚佛法,為了饒益有情,而行持一個真正廣大無窮的善根,但遇到障礙,不得不違犯身方面的殺、盜、淫,語言方面的說謊等四種不善業,佛是開許的,因為為了眾生,為了佛教,所以是可以被允許的。
前述提及,表面上看起來破壞了眾生一些暫時的快樂,可是卻形成了很多未來成佛的究竟快樂。雖然形成了身方面的三個惡業,還有語方面的四個不善業,眼前是遭遇到痛苦,但是卻解決了往後更大的痛苦,因此對於沒有自私自利的菩薩,他們的行持有時會有不一樣的道理。
如何判斷是不是菩薩呢?這必須由自己的修行狀態來看。長期的發心動機的行持是否有良心,良心是很主要的,良心和修行的境界有沒有達成,有良心發現的狀態是最好的。
總之,針對說謊、殺生、邪淫、偷盜及惡口罵人,如果造作這些不善業都不是為了自己,絲毫沒有自私自利,一心一意地想教導眾生、讓眾生成長、讓眾生增長很多智慧、讓眾生具足利、樂方面的事情,而行持上述七種不善業的話,對大雄心菩薩是開許的,但是對其他一般凡夫眾生則不被開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