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4月5日 སྦྱིན་པའི་ཕ་རོལ་ཕྱིན་ལ་སོགས།། 布施等臻究竟岸 གོང་ནས་གོང་དུ་ཁྱད་ཞུགས་སྤྱད།། 益發日漸特別行 ཆུང་ངུའི་ཕྱིར་ནི་ཆེ་མི་གཏང་།། 為微渺事莫捨大 གཙོ་ཆེར་གཞན་གྱི་དོན་བསམ་མོ།། 首要應思利他事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4月5日
སྦྱིན་པའི་ཕ་རོལ་ཕྱིན་ལ་སོགས།།
布施等臻究竟岸
གོང་ནས་གོང་དུ་ཁྱད་ཞུགས་སྤྱད།།
益發日漸特別行
ཆུང་ངུའི་ཕྱིར་ནི་ཆེ་མི་གཏང་།།
為微渺事莫捨大
གཙོ་ཆེར་གཞན་གྱི་དོན་བསམ་མོ།།
首要應思利他事
今天《入雄心菩薩行論》講的是布施究竟岸,也叫布施般若波羅蜜多;持戒究竟岸,又稱為持戒般若波羅蜜多。當行持精進、忍辱、禪定、智慧等六度般若波羅蜜多時,以下以下的功德與以上以上的功德是不一樣的。
這裡所講的行持各種般若波羅蜜多,如布施所指的並不是一種普通的布施,也不是普通的持戒,亦不是普通的忍辱。而臻究竟岸的意思,是已經完成達到究竟的彼岸之意思,所以臻究竟般若波羅蜜多是不容易的。
然而行持布施和持戒、忍辱等等簡單的解釋時,只是平常所說的布施。當說般若波羅蜜多時,有些聖者行成的布施究竟布施的真理達成時,才是布施般若波羅蜜多。無論是普通的布施,抑或究竟的布施,皆是以上以上的功德大,以下以下的功德少這樣。
《入雄心菩薩行論》的經文論述內提及,其布施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如此,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有布施則具有布施般若波羅蜜多,這是不一定的。意思即是以下以下的行持與以上以上的行持,其功德是不一樣的,布施與以上之持戒等等的功德相比,是以上的功德大,因為他們與臻究竟岸是越來越近的。
論述裡面有對於功德大小差別的比喻,猶如牛腳印裡面的積水量和大海的海水量之差別巨大般;一百年裡面所行持的布施,和一天守持戒律相較,是守持一天戒律的功德較大。因此以上的功德大的意思就是,持戒的功德大於布施,而以上以上一直行持上去之時,最圓滿的即是智慧。
布施的功德是很大,具有一百年布施多麼的好。但是真正嚴謹的守持出家戒、菩薩戒及密乘戒的戒律,這三個戒,或是平常自己承諾說我要做什麼善行、什麼善力成功等等,自己守一個戒律也算守戒。假如布施與持戒有如此大的差別,則持戒與忍辱也是有如此大的差別,這表示以上以上的功德大,以上以上是增上的意思。
《經莊嚴論》中有提到,珍貴、粗細等等許多的比喻來作分別。意思是說,上述之六度般若波羅蜜多中以上的功德皆愈易增大,下面的功德比較少一點。但行持之時皆為積福德資糧是主要的,若是為了執著布施等有些事情,之後遠離了上面的持戒,如此捨離持戒是不行的。
主要的是,於六度般若波羅蜜多裡面,行持何者能幫助利益到眾生最大的,去行持就對了。除了為利己以外的,其他皆為利樂一切有情的事情而行持。而布施波羅蜜多裡面,法布施是最好的。因為講法後再思考、禪修等等,每天都有進步的空間這是多好啊!
若無眾生,則無解脫的機會,但有眾生而不具慈悲,或有慈悲但無智慧亦不行。故而要在具足三珍勝的情況下,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更何況是禪定、智慧等等的功德是更加強大,因為持戒與心的通達有關,布施則是外境物質的東西,所以功德的大小即是這樣區別出來的。
持明 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布施一百年的功德與持戒一天的功德,以功德的大小來區分的話,持戒一天的功德大的原因是,布施是針對外境的物質上面的行持,持戒是直接針對改進身心之間的大道理。而持戒、忍辱、精進等等也是越來越增上的。
無論是行持布施或持戒等,行持任一六度般若波羅蜜多之時,應於正知正念具足的情況下,發菩提心、無造心、迴向心這三珍勝皆圓滿的狀態之中而行持。
再者,人生的高低起伏等等,在碰到任何問題的時候,要思惟這是一種因果業力的示現。在因果業力的顯現上面,不要有窘迫性的痛苦或是在意,而這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能看懂自己。
想饒益有情,則需行持布施等一切的六度般若波羅蜜多,布施則是心態上的一種大方。持戒是自己所承諾的善的念頭、善的行為,這一切的承諾包括聽聞、思考、修持,所承諾過的皆能如實持守,就叫持戒嚴謹,即是心弄乾淨。
忍辱就是我們要忍受自己在降破我執時,摧破我執的一切時,因對治而引起的辛苦皆忍受得了,這便是忍辱。當想證悟我執以外的空性時,不敢面對空性但又必須接受時要忍辱。當看到複雜的眾生時不放棄,此時更需要以慈悲和忍辱來對待。
精進就是每天不間斷的行持,而非今天做善念善行的事情,以及解脫相關的事情,但明天就中斷不做了。需如河水續流般地,來長期培養自己的精進,然精進的本質是歡喜自在。
禪定則是要明悟,要在自己每天所看到的情器世界的真相上下功夫,每天動蕩念頭的真實原理上面,清楚明白地了悟。真實的原理就是你原來的心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沒有任何的雜念與汙染。心的對境看事情的時候,這個對境的心上面真實的存在和空性融入於顯空雙融的真理上面,心擁有了這就叫禪定。
上述前面的五度波羅蜜多的主要架構就是空性。若無智慧,則需增上空性的智慧。當空性的智慧具足了以後,六度的波羅蜜多皆具全意義了。
空性的智慧,即是明悟情器世界的真正真相,般若波羅蜜多經文與中觀論述裡面所說是一樣的,究竟般若皆要明悟證悟起來的,就是如此。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