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仁波切新譯及闡述 2021年3月15日 བྲན་གཡོག་བཀོལ་དུ་མི་བཏུབ་ལའང་།། 傭僕若無法差遣 གོས་ལ་སོགས་པ་མི་སྦྱིན་ན།། 衣食諸等不予酬 ལུས་འདི་བསྙོད་ཀྱང་གཞན་འགྲོ་ན།། 此身餵養亦將往 ཁྱོད་ཀོ་ཅི་སྟེ་ཤ་ཐང་གསོ།། 何以辛勤執著養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仁波切新譯及闡述🌈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3月15日
བྲན་གཡོག་བཀོལ་དུ་མི་བཏུབ་ལའང་།།
傭僕若無法差遣
གོས་ལ་སོགས་པ་མི་སྦྱིན་ན།།
衣食諸等不予酬
ལུས་འདི་བསྙོད་ཀྱང་གཞན་འགྲོ་ན།།
此身餵養亦將往
ཁྱོད་ཀོ་ཅི་སྟེ་ཤ་ཐང་གསོ།།
何以辛勤執著養
「傭僕若無法差遣,衣食諸等不予酬」,如果僕人沒有聽從指示,沒有做好本分的工作,此時主人會不開心,因此不會供給僕人食物、衣服,甚至不會發給有些僕人工資,因為主人覺得僕人沒有盡責,所以當下的心態就是,不會給予僕人食物,也不要給予其他酬勞,給予太多是不好的。
「此身餵養亦將往,何以辛勤執著養」,同樣的,自己的內心或是意,一直執著身體,並且供給衣服、食物,如此長期的餵養。但是最終面臨無常的時候,自己的心和身體都要分開的,各走各路。心識漂泊在六道輪迴裡,而身體則送往火葬場或天葬臺上,身與心之間彼此並無任何的幫助。
為什麼心要這麼辛苦呢?在無數勤勞的情況下,持續餵養這身體,給予食物、衣服等等,一直不停地餵養著。最後終須遠離這個身體,餵養仍是不起作用的,所以不應該餵養身體。
此處所說的意思是,心不要執著於身體。如果心裡對身體有太多強大的執著的話,則難以脫離輪迴。由上可知,心執著的第一個對象就是身體,即使內心如此強大、認真地執著於身體,仍是不起作用。
方才前面所說的是,當有些佣人不聽話的時候,或未將工作做好的時候,主人就不給他食物、衣服等等,主人所做的態度就是如此。
同樣的,你也應該有此認知,身體是不會聽話的,最後身體和心會分開,身體不會理睬心。身體和心是各走各路,身體有的天葬、土葬、水葬、火葬等等,心則是四處地漂泊,不聽話,你一直這樣認真地餵養身體,終究是起不了作用的,此處主要的意思是我們應遠離對身體的執著。
面對外在的世界,我們第一個執著的對象是身體,所以要遠離對身體的執著,方能獲得通透光明的身體,最後連虹光化身也會慢慢展現出來。
持明 仁增塔欽仁波切個人思想闡明:
這裡所要教導我們的是,要捨離對身體的執著,我們的目標是,要成就通透光明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的佛身,我要變成這樣的執著,而不是執著於三十六種不淨所形成的肉體,而且完全離不開。若執著於此,無論我們在多麼辛苦的情況下,持續餵養身體,還是不起作用的,因此我們需要換個角度來看,內心應該執著的是,能夠成就即身虹光化身的成佛之身。
在沒有達成此目標之前,不能一直執著於身體。因為我們在情器世界裡,對於有顏色的世界,第一個出現、展現的就是各自的身體,所以當我們對身體有著過於強大執著的時候,各式各樣的麻煩、尋找、煩惱皆會因此而起。
佛陀和寂天菩薩對我們的教導是,不要太嚴重執著於身體,應秉持中庸之道。
而我們對身體的執著與否,並非嘴上說說就可以了,必須先通達佛法的道理,如《入雄心菩薩行論》裡所載,身體是無常的、身體是會遠離的、身體是不淨的等等,當這些道理都通達明瞭之後,方能遠離對身體的執著。而不是在什麼法理都未通達的情況下,就要放下身體、放下一切的執著,並沒有這樣的說詞和教導。
為什麼一定要說放下「身體」的執著呢?其實一切的諸法皆同,都是不能有所執著。不能執著於空,也不能執著於顯,一切諸法都是不能執著,只是首先接觸到的就是自己的身體,因此才會先說放下對身體的執著。
同樣的,對於一切諸法的執著也要放下,如此三界的苦海才會停止,而真正十一地的佛果也才會展現出來。
我們所執著的不止是一個身體,任何四大集合相關的物質,還有習氣集合的心識執著都要放下。只是我們第一個看到的、第一個接觸到的就是身體,所以特別教導如何在執著身體方面下功夫與相關的方法,原因即是如此。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