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0年12月31日 བཟླས་བརྗོད་དང་ནི་དཀའ་ཐུབ་ཀུན།། 持咒難行之苦修 ཡུན་རིང་དུས་སུ་སྤྱད་བྱས་ཀྱང་།། 長期恆時行持亦 སེམས་གཞན་གཡེངས་པས་བྱས་པ་ནི།། 心為散亂修持也 དེ་ཉིད་རིག་པས་དོན་མེད་གསུངས།། 究竟證者言無益
🌈持明 仁增塔欽🔗《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0年12月31日
བཟླས་བརྗོད་དང་ནི་དཀའ་ཐུབ་ཀུན།།
持咒難行之苦修
ཡུན་རིང་དུས་སུ་སྤྱད་བྱས་ཀྱང་།།
長期恆時行持亦
སེམས་གཞན་གཡེངས་པས་བྱས་པ་ནི།།
心為散亂修持也
དེ་ཉིད་རིག་པས་དོན་མེད་གསུངས།།
究竟證者言無益
世界上有著不同的宗教,而內佛教的教導是,當內在的心是清淨、乾淨、沒有任何的污染時,這就是禪坐,如果心中要展現禪坐究竟的境界,心的淨鬆是很重要的。
想睡覺、悶悶的,心的一切都是內收、昏睡的樣子,這稱為昏沉;掉舉就是心一直跑到外境、跑到外在的世界。心散亂在外境的狀態與內收在昏沉之中,此二者皆是心裡的障礙,也是清淨「心」的障礙、禪坐的障礙。
當昏沉遠離、掉舉遠離,清淨一切煩惱的真正涵義就是心清淨、心乾淨。貪婪的心如同沸騰的水一般;瞋恨的心如同燃燒的火一般;愚痴的心如同黑暗一般。當內心被貪瞋痴控制的時候,這顆心就是不乾淨了。當降低了、淨化了一些貪瞋痴,或是全部都淨化了的話,這就稱為心乾淨。
如果心沒有在乾淨、清淨的狀態之中,即使長期修咒與行持難行能行的修行,效果也是有限的。修咒就是念經、持咒;難行能行即是努力地、認真地行持許多佛法相關的苦修,如八關齋戒等。如果心在散亂或是昏沉的狀態之中行持的話,效果都是有限的,意思就是效果不大。
這是指對究竟解脫的效果不大,內心清淨的效果上沒有達到標準。因為心一直內收於昏沉之中,抑或心一直往外於掉舉之中,故而無論是持咒或八關齋戒,再如何修習都不會有成就的。
往昔印度的一些外道也有難行能行的苦修,但是心的境界不一定能夠控管好。非內佛道即稱為外道,外道的宗教裡也有不偷盜,甚至峽谷裡面的水也不敢喝;不殺生,在足踝上加一些鈴鐺等等的苦修;抑或是於東南西北燃燒火堆,而後自身坐在火堆中間;也有全身赤裸,身體上塗抹炭灰的苦修。
然而外道的這些苦修都是無法達到解脫的境界,因為心沒有弄乾淨、煩惱沒有處理好,心中沒有想遠離三界輪迴的出離心,以及究竟利益一切有情的菩提心等等,因為缺乏了心裡的功德,只有行持上的努力與苦修。
等同的,此偈頌中講述的,當心完全是在散亂、掉舉之中,或是在昏沉、昏睡之中,即使持咒與行持八關齋戒等等佛教的事情也是有限的。什麼是有限的呢?解脫上的有限與內心清淨上的有限,所以不會達到證悟的境界,這是佛陀宣說的。
佛陀宣說:「比丘們,於心散亂之中行持任何苦修、念經都是沒有結果,不會展現勝果,沒有任何意義的。」佛陀是究竟明悟者,因為佛陀明悟了這情器世界的真相,明悟即是證悟的意思,所以佛陀是證悟者。佛陀講述,在心散亂、心昏沉的情況下,心沒有控制好的狀態中,此時行持任何佛教的苦修效果也是不大的、不太有意義的。故而,我們內心清淨是非常主要的,佛陀如此宣說。
內心清淨、自心清淨了以後,即會知道自己的心當下在想什麼、在哪裡、動機是什麼,而後要不斷地觀察一切動盪的念頭,恆常在正知正念的狀態之中。當明白了、清楚了自己的內心時,則苦修、念經、持咒皆有效果,會有很大的善根。因為你掌握了心中的發心、動機,清楚明白這顆心的狀態了,此時身口意都是一同的狀態,這是非常殊勝的。
身口意一同的狀態意思是,首先心的動機,無論在佛教或非佛教裡,都是一個源頭。小乘的修行者,因為知道這世界是無常來窘迫,一切皆是幻覺的狀態,所以有遠離三界輪迴的出離心,這是小乘弟子具有的一種發心、動機。
大乘修行者的發心是,希望一切有情皆遠離痛苦,悉全達到佛陀的境界,這是一個以發菩提心為主的動機。
密乘的境界是,情器世界的一切皆是本質清淨的狀態,一切顯現都是諸佛的淨土、佛菩薩、勇父勇母;一切聲音都是妙咒、大神咒、佛經的內容;心裡想的一切都是本覺的境界等等。這一切都是本覺之中的一種修行狀態,此是密乘的發心。
當有了這種修行狀態的時候,我們的所做所行,無論是持咒或是行持八關齋戒等等,皆具有無量大的功德,而每天過的生活也會非常自在、清淨。故而,在你修習每一個功課的過程裡,皆要發起菩提心等等,內心的動機是最主要的。
而後繼續行持身體上與語言上的善根,如此行持的話,你每天的心情即會變的輕鬆、自在,這是一個佛教的真理,福德資糧也是如此累積起來的。
沒有錯謬的發心與動機是達到修行境界的第一個目標,這種修行狀態是具足圓滿的,而後在行持上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地學習佛陀的教導,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如果沒有控制好自己的心,發心、動機不正確的時候,一切的所做所行也不會有太大的有意義,我們要牢記佛陀是如此宣說。
故而心的動機,無論是大乘的菩提心、小乘的出離心、密乘的清淨心、大圓滿的究竟覺悟真理等等,都在心中盛開,而後達成一切佛法上的行持時,就會具足圓滿的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解脫成佛。
持明 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看管好內心的時候,想的一切都是善,心裡會清楚明白自己想什麼,心裡的發心、動機都是善的時候,即會形成很多福德資糧,這就是具有快樂之因,將會增長許多善根;如果心裡都是貪瞋痴、苦悶的思想時,則會造作很多惡的業力。你要不然想善的念頭、要不然想惡的念頭,不會沒有思想的一刻,而我們必須將心控管在善的念頭上面。
當具有很多善的念頭時,善根即會增長;惡的念頭來臨時,就要將它淨化,每天都以正知正念來好好地看管著自己的心,而後好好地修持佛法,這是非常主要的。
因為佛教不注重於外在的大小,外在的形象好壞是無法達到佛教的標準。佛教真正的一切就是,內心發心的動機是好或壞。當發心的動機是想解脫成佛,想饒益有情、讓有情都解脫成佛等等,這是願菩提心相關的,進而行持六度波羅蜜,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形成一切利樂眾生的事情,如此與解脫成佛相關的動機是最好的。
外在的形象、名氣的大小與好壞,並不是佛教注重的大小與好壞,佛教所注重的好壞與修得好或不好,皆與內在的心有關係,所以我們要往內看。
人本來就喜歡往外看,一直想看誰對誰錯,但是人一定要往內看自己的對錯,這才是最好的。故而要常常如同用鏡子看自己,觀察自己是否具足圓滿,而不需要有常看他人對錯的心態。
當有清淨的思想、乾淨的心態時,每天過的日子、每天的動機之中皆會具有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會展現很多圓滿的狀態,所以你想的一切皆要在佛教的狀態之中。佛教的狀態即是思想上不要有煩惱、不要有污染,要遠離煩惱。好,要去醫院的時間到了,不然我可以多講解一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