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0年10月8日 སྐྱོན་མེད་བཙུན་པའི་རིགས་འདི་ལ།། 無有污染之種性 རྙོག་པར་མི་འགྱུར་དེ་ལྟར་བྱ།། 慎莫令其有污垢 ལོང་བས་ཕྱག་དང་ཕུང་པོ་ལས།། 如盲於廢棄污堆 ཇི་ལྟར་རིན་ཆེན་རྙེད་པ་ལྟར།། 如是覓得珍寶般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持明仁增塔欽🔗
2020年10月8日
སྐྱོན་མེད་བཙུན་པའི་རིགས་འདི་ལ།།
無有污染之種性
རྙོག་པར་མི་འགྱུར་དེ་ལྟར་བྱ།།
慎莫令其有污垢
ལོང་བས་ཕྱག་དང་ཕུང་པོ་ལས།།
如盲於廢棄污堆
ཇི་ལྟར་རིན་ཆེན་རྙེད་པ་ལྟར།།
如是覓得珍寶般
「無有污染之種性」,是指沒有染污的珍貴種性,有此種性者,即要行持此種性所傳承下來珍貴的事情,就如同印度商人的兒子必須要繼承父親的生意般。
因此,佛祖即是一切修持菩薩勝道修行者的父親般。在《入中論》有載:「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此偈頌所言是,如來佛由菩薩而生,而菩薩是由慈悲的心與無造、無念的心,此二者雙融的狀態而生出來的,若將佛祖當作父親的話,則父親的事業即是利益眾生的行為。因為我們是佛弟子、佛種性者,所以要清楚了解佛的行持、佛的事業,皆是饒益有情的事情,這是很主要的。
「慎莫令其有污垢」,當清楚了解了以後,就要知道自己是佛種性的、利益眾生的一個事業者,故不能有任何的污染。所謂的污染即是自私自利等等的一切,因此在身口意三門上所形成的一切,無論在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有缺漏、自私的污染,並且一定要在恆利眾生的事情上面,持續練習廣大無窮的發心。這樣做了以後,我們即可做到無污染佛種性的事情。為什麼要做到?因為受持菩薩戒了,就變成菩薩的思想者、菩薩心態者,所以特別要講到這件事情、想到這件事情,並要行持菩薩這樣的事情。
在世間法裡,兒子為了父親而繼承其事業是最好的。同樣的,因我們是如父親般的佛祖之珍貴種性的後代者,所以也一定要做到延續佛祖的事業。因為已受持菩薩戒,而變成菩薩了,所以破戒損毀的一切污染都沒有了,並在菩薩的戒學上都要一直不停地於心裡思考。
「如盲於廢棄污堆,如是覓得珍寶般」,菩薩的行持與菩薩的發心是非常甚稀有、非常難得的,就如同盲人在垃圾堆裡面找到非常貴重的黃金,或讓人心想事成的摩尼寶般,此盲人一定非常高興,因為這是甚稀有,奇矣哉!等同的,我們在生死輪迴裡獲得難得人身也是不容易的,特別是具足菩提心的真理更是不容易,所以要產生歡喜心,因為此是非常甚稀有的。
事實上,盲人沒有眼睛,垃圾堆裡面沒有摩尼寶,但是盲人卻能在垃圾堆裡找到摩尼寶,此二者聚合在一起是非常甚稀有、非常珍貴的狀態。同樣的,在生死輪迴裡面,因為我們被業及煩惱窘迫起來,每天的心態皆是執著、無明,所以無法達成究竟圓滿的勝道。因此,在這次難得的人身當中,我們獲得了究竟圓滿的菩提心戒,藉著每天念誦的儀軌、自己的發心而受持菩提心,所以這是非常甚稀有的、歡喜自在的事情。
吾等難得的人身與受持菩提心,這些並非隨隨便便即可以獲得的。不同於我們看到一些昆蟲在木頭上面走來走去,吃著木頭的時候,木頭的紋路有時顯現像藏文的「嘎卡噶雅」,或是中文的「ㄅㄆㄇㄈ」,然而牠們並不是聰明或是故意畫出來的,只是在偶然的機會無意之中做出來的而已,故此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我們在生死輪迴裡面,獲得難得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並非偶然的,更何況於心中具足大乘的菩提心更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們要受持菩薩心、生起菩提心、發展菩提心,並在這些的過程裡面,不要向煩惱投降,且每天都要增加菩提心。
持明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受了菩薩戒以後,自己即變成菩薩的發心者、行持者。以受戒者而言,雖然在凡夫的世界裡面生活忙碌,但是在心態與行持上面,若經常都能放置在如理如法的佛法上面的話,這是不錯的,而並非只是一個相似的佛教徒,此乃是一個真實的佛教徒。
相似的佛教徒與真實的佛教徒,此二者之間的差異是什麼?相似的佛教徒不用特別在意佛法上的行持,僅外在的形象做的很好就可以了;而真實的佛教徒對一切佛法的真理,特別是殊勝的菩提心,皆需具足圓滿大乘的教導,此即是具足真實菩提心的真實佛教徒。
一個相似的佛教徒要在輪迴裡面輪轉很久才會解脫的,因為只是相似而已,然並非真實,但多多少少也有一些作用。而真實的佛教徒是從心開始,從心開始啟動,在每個起心動念上,皆是以小乘的出離心與大乘的菩提心為主,繼而在空性的境界上面,展現出增上至高的修行力量的話,這是很不錯的,所以做個真實的佛教徒是比較好的。
而相似的佛教徒是不容易解脫的,因只注重其外在穿著的衣服、名聲、利益,或是特別利用廣告、宣傳擴張其知名度,以及尋找很多人物事來擴大自己等等,這也許已變成了相似佛教徒的狀態,巴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裡也有很多的說明,但有些也可能是善巧方便。
反正自己要看得懂自己、知道自己、明白自己,並在了悟他人的情況下,做到一個真實的佛教徒,故這一切皆端視你的心與動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