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0年10月24日 དེ་ནི་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ལ།། 此為雄心之菩薩 ལྟུང་བའི་ནང་ན་ལྕི་བ་སྟེ།། 墮中最重之罪墮 འདི་ལྟར་དེ་ནི་བྱུང་གྱུར་ན།། 若有如是行持則 སེམས་ཅན་ཀུན་གྱི་དོན་ལ་དམན།། 眾生之事行力弱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持明仁增塔欽🔗
2020年10月24日
དེ་ནི་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ལ།།
此為雄心之菩薩
ལྟུང་བའི་ནང་ན་ལྕི་བ་སྟེ།།
墮中最重之罪墮
འདི་ལྟར་དེ་ནི་བྱུང་གྱུར་ན།།
若有如是行持則
སེམས་ཅན་ཀུན་གྱི་དོན་ལ་དམན།།
眾生之事行力弱
這個部分我前面已經講過,今天再重述一次。這種嚴重性戒律損失的問題是,他放棄了菩提心的意思,也就是說有三種角度會讓菩提心不見。
「此為雄心之菩薩,墮中最重之罪墮」,第一個是放棄眾生。放棄眾生的意思就是,能令眾生利樂的因不做、令眾生利樂的果也不行持;眾生痛苦的因不淨化、眾生痛苦的果也不處理,這已經是放棄了眾生。所以對菩薩願力者來說的話,這是讓菩提心不見的其一因素。
其二是:原本是大乘菩薩勝道上的修行者,但無法穩定修持大乘法門,直接墮至小乘根道果的見解法門,這樣也是放棄了菩提心。
其三是:國王容易出現的根本之墮、宰相容易出現的根本之墮、平凡老百姓容易出現的根本之墮等等,當這些情況出現的時候就是放棄了菩提心。所以放棄菩提心的這三種原因,其放棄菩提心之罪業的過程是更大了。
如同我前面所講述過的十種善業。在無量劫裡面,歷經許多劫裡面行持了十個善,但是祂的發心是獲致阿羅漢,在菩薩的戒律裡來講的話,也是破戒之現象。因為祂在追求寂靜涅槃的上面停滯了,沒有持續行持饒益一切有情的事情等等,同前幾天講的一樣,所以不用多說了。
而到底什麼是捨離菩提心?有個叫「不不得」的成就者。他說的「放棄菩提心」是,《入菩薩行論》偈頌裡面所提到的,「菩提心不見的意思就是,世俗菩提心不見了、但勝義菩提心還在的意思」,這是他針對《入菩薩行論》偈頌裡的說詞。
而「不不得」自己對「菩提心不見了」的另一種見解是,是哪一個菩提心不見了呢?他的意思是,菩提心雖捨離了,但是祂希求寂靜涅槃的這顆心並沒有遠離,所以獲得聲聞乘、獨覺乘的阿羅漢果位,可以度化有緣的眾生等等,這也是「不不得」說的。
但是舍利弗是特殊的,祂生生世世裡面修持諸多與寂靜涅槃相關的法門。因為祂之前已經行持諸多的善行,累積了許多善根,所以既使當祂放棄菩提心時,還是會得證阿羅漢的。
「捨離菩提心」的這個行為就是,當你的敵人碰到危險痛苦時,而您不幫他解除痛苦。每當敵人碰到問題或困難的時候,我雖有解決其問題的辦法,但是我內心存在著不幫忙他的思想形態,這即是捨離菩提心的情況。所以菩提心捨離了以後、消逝了以後,這是根本罪墮裡面最重的一個罪業。所以若有「捨離菩提心」的根本罪墮之狀態展現出來的話,則饒益有情眾生的事情將無法圓滿行持起來的,當沒有行持利樂一切有情的事情時,就耽誤了他們解脫成佛等相關的事宜,所以無論在任何的情況下,都不能放棄菩提心。
持明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自己的事情是小事、眾生的事情是大事;自己的事情是簡單、眾生的事情是不容易;凡夫的事情是簡單、解脫的事情是不容易做成。因為涅盤的解脫是容易做成,但是究竟大涅槃成佛的事情是不容易成就的。
所以我們現在開始就要認知的課程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每天的第一個念頭是自己不要輪廻,所以要遠離思想形態上窘迫的痛苦,切莫一直環繞在一個點上面。若沒有遠離此種輪迴的思想,則無法增加菩提心,所以要令自己心態上增加並發展所有這類究竟的思想,再投射過去、覆蓋過去的時候,一切利樂有情的事情都是會做起來的。
當你聽聞佛法、思考佛法、修持佛法的時候,即是對自己有幫助、對眾生也有幫助。要不然,當天下所有的有情皆現前時,每一個你都能幫助的到,這是不容易的。
所以天下有情的事情,我們學佛的人的思想形態裡,皆有做成的機會;假如沒有學佛的話,想幫助天下有情的觀念都不具。
對於想幫助天下有情的觀念,是三珍勝裡面第一個發菩提心的時候就生起了,再來於無造念頭裡面以及迴向心裡面,此三珍勝自然而然就直接有了。所以佛教徒做成饒益天下有情的事情是容易多了,機會多了,因此天天都不要放棄饒益有情。
什麼東西不要放棄呢?改變自己不要放棄、幫助他人不要放棄;聽聞的佛法運用在心裡不要放棄、思考的佛法運用在心裡對治煩惱不要放棄,將聽聞思考的佛法運用在心裡面,繼而禪坐在內心之中,了悟本性的事情也不要放棄。這些統統都是利益自己、利益一切有情相關的所有善根項目的事情啊!人人所要就是如此。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