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0年10月23日 མི་གང་བྱང་ཆུབ་སེམས་བཏང་ཡང་། 一人捨離菩提心 དེ་དག་ཐར་བར་བྱེད་པ་ནི། 何以達成解脫果 ལས་ཚུལ་བསམ་གྱིས་མི་ཁྱབ་སྟེ། 因果業報無邊量 ཐམས་ཅད་མཁྱེན་པ་ཁོ་ནས་མཁྱེན། 悉全遍知如來曉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持明仁增塔欽🔗
2020年10月23日
མི་གང་བྱང་ཆུབ་སེམས་བཏང་ཡང་།
一人捨離菩提心
དེ་དག་ཐར་བར་བྱེད་པ་ནི།
何以達成解脫果
ལས་ཚུལ་བསམ་གྱིས་མི་ཁྱབ་སྟེ།
因果業報無邊量
ཐམས་ཅད་མཁྱེན་པ་ཁོ་ནས་མཁྱེན།
悉全遍知如來曉
「一人捨離菩提心 何以達成解脫果」,一個人若放棄菩提心的話,則沒有解脫的機會。但是舍利弗捨棄了菩提心,卻也得到寂靜涅槃的解脫,關於這件事情可以分為兩種的角度來看。
我個人認為,舍利弗於生生世世裡已具足了很多解脫的觀念,他雖然退失大乘的菩提心,而沒有成就大乘的成道,但仍然修成寂靜涅槃的阿羅漢果位,完全是因為他在生死的成道過程裡已修習很多涅槃寂靜,這是其中之一的原因。另外以勝義諦的角度來看的話,因為舍利弗是佛的化現,所以他是在一種遊戲之中教導人心而已。
若以平凡的眾生而言,放棄菩提心則是根本墮中最重的墮罪,因為想利益眾生的思想毀損了以後,在行持利益一切有情的事業方面已經耽誤了。
《尊者彙集經》載述,在很多劫裡不斷地行持十善業之人,若欲獲得獨覺乘的阿羅漢果位的話,則應持守菩提心戒律。如果他原本是生起菩提心的人,後來破損了菩提心的戒律,當捨離了菩提心當中的願菩提心時,則已毀損了菩薩戒的根本墮,這是《尊者彙集經》所載述的。因為受持菩薩戒的人在利益眾生的行持上,捨離了願、行菩提心,所以違犯了根本墮。
假若沒有守持菩提心戒的人,而放棄利益眾生的事業,這樣也算是毀損、污染別解脫戒裡的戒律。意思是,佛法修學者有時候守持菩提心戒,有時候卻破戒,若此二者輪流交替的話,則會在行持饒益有情的事業上進展得非常緩慢,有可能繞了一大圈,甚至也有可能做不成。
因為身體具足的所有有情,都是追求快樂、避免痛苦,若捨棄願菩提心的時候,則沒有想行持利益眾生的事情,如沒有想行持利益眾生的事情的時候,則饒益一切有情的事業就停止了,此即稱為捨棄有情,亦是違犯菩薩戒中根本墮的原因。
即使小乘的修行者在成道的過程中達到最究竟的果位時,仍然無法做到饒益天下所有有情有關利、樂方面的事情,他們能度化得了少許的有緣者,但是卻無法做到遍及天下有情的事情,因此小乘在利益眾生方面的力量是很弱的,難以成立的。
關於具足菩提心的部分,首先需具有願菩提心,再具足行菩提心,當願、行菩提心二者都具足的時候,則在饒益一切有情的事業上,方能有真正擴大心胸的心,這才是覺悟的、究竟的勝道,也稱為菩提心。
相反的,在菩提心不具的情況下,破損菩提心戒以後,此是菩薩戒裡最重的業,也是毀損了根本墮。當根本墮出現問題,這樣一直淪落下去的時候,有時候也許會做到一些菩提心相關的善業,但有些時候卻也會捨棄菩提心,如此一來,則會覺得利益眾生的事情越來越困難,也就做不成饒益眾生的事業,所以菩提心絕對不能捨棄、不能退失的。
菩提心沒有放棄、沒有捨棄的時候,亦即沒有放棄、也沒有捨棄饒益一切有情的事業,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能積聚福德資糧,而且成道次第以上以上的究竟智慧與慈悲都會擴大起來,以下以下的一切障礙亦會悉全遠離及淨化,爾後達成十地五道境界中的菩薩果位,最後達到成佛果位。
持明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若大乘所教導的菩提心能保持下去的話,則修行的境界會越來越高,因為心胸不斷的在過程中練習擴大起來。而心很窄的是小乘,還有更窄的則是凡夫的有情眾生。
若要超越凡夫的眾生、超越小乘的聖人,並達成菩薩的果位的話,那麼在一開始的時候,願菩提心的願力就要廣大。如經常具足願菩提心時,就會有具足行菩提心的機會,如此自然而然便可直接行持菩薩的道路,所以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願菩提心。
比喻來說,願菩提心就好像是一個富有的人、發了財的人,當他想幫助他人時,因為自己很有錢,所以馬上就可以救助貧窮、貧苦的人。
當願菩提心具足圓滿的時候,有一天自己真的擁有本事和能量的時候,立即可以行持饒益有情的事情,這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必須先具足圓滿願菩提心,而且不能毀損菩提心。
「因果業報無邊量,悉全遍知如來曉」,關於舍利弗在願、行菩提心的這件事情上有諸多辯論,舍利弗放棄的是什麼菩提心呢?有人說舍利弗沒有捨棄勝義菩提心,但是放棄了世俗菩提心。又有人說舍利弗沒有放棄解脫思想的善根,但是捨離了菩提心等等。總之,舍利弗捨棄菩提心的故事就是這樣,然特殊的業報之理,唯有佛才能了知。
重點是,以大乘修行的後代者而言,菩提心絕不能放棄,唯有不放棄菩提心,方能有別於一般的眾生。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具足菩提心呢?有多少人在意且追求菩提心呢?其他宗教也是如此,在眾生平等的情況下,想幫助眾生離開痛苦,想幫助眾生具足快樂,而去行持善業的人又有多少呢?這些全然不知,但最起碼佛教徒具有這個觀念,因為佛陀的教導即是如此,而佛在成道的過程中產生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很多宗教所沒有的缺口,或者可以說是很多人都沒有的一個缺口。而身為佛教徒具足圓滿的就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相關善道,所發起菩提心的對象是平等對待一切有情,而不只是人類而已,因此菩提心是我們佛教徒的驕傲、佛教徒的精神、佛教徒的學習、佛教徒的成道,根道果都缺不得的真理就是菩提心。
因此,我們佛教徒需要菩提心,在人生當中缺不得的也是菩提心,在生活當中缺不得也是菩提心,若具足菩提心的話,任何所作所行、一舉一動都變成成佛過程的究竟圓滿的勝道,所以應經常保持菩提心的狀態。
之前已解釋過很多次菩提心,對所有幻想的輪迴眾生都應發起慈悲的心,在達成究竟智慧的空性當中,菩提心猶如具有智慧與慈悲這兩種力量俱全的一雙翅膀一樣,若是一隻小鳥只有一個翅膀的話,則無法飛上蒼穹。
如果智慧和慈悲雙融、勝道圓滿的菩提心具足的話,則可以成道,猶如有一雙翅膀可以在如海如雲的虛空界裡飛翔,若再具足福德資糧的話,則可以成佛,所以菩提心的境界是具有空性圓滿的智慧,所有一切有情都以慈悲的心情來度化他、引領他,並安置在智慧圓滿的空性境界裡,達到成佛的果位,這就是菩提心的目的。然而因菩提心有很多的過程,故我們應好好地學習。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