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0年10月22日 བླ་ན་མེད་པའི་བདེ་བ་ལ། ། 無上正覺之快樂 བསམ་པ་ཐག་པས་མགྲོན་གཉེར་ནས། ། 衷心全然邀賓客 འགྲོ་བ་ཐམས་ཅད་བསླུ་བྱས་ན། ། 若是欺誑悉有情 བདེ་འགྲོར་ཇི་ག་འགྲོ་འགྱུར་རམ། ། 此人豈能生善趣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持明仁增塔欽🔗
2020年10月22日
བླ་ན་མེད་པའི་བདེ་བ་ལ། །
無上正覺之快樂
བསམ་པ་ཐག་པས་མགྲོན་གཉེར་ནས། །
衷心全然邀賓客
འགྲོ་བ་ཐམས་ཅད་བསླུ་བྱས་ན། །
若是欺誑悉有情
བདེ་འགྲོར་ཇི་ག་འགྲོ་འགྱུར་རམ། །
此人豈能生善趣
當受持菩薩戒以後,然而在發心的動機之中沒有菩薩的心態與行持,也沒有盡自己能力行持菩薩的道路,這是不好的,比如說心裡想布施食物,但是行持上面卻沒有做到的話,就會趨入餓鬼道等等。
而受持菩薩戒的時候,在諸佛如來的現前承諾要利益一切有情,以及發願要行持一切利樂有情、饒益有情的事情,這即是心中受持菩薩戒的時候,就已經發心承諾要幫助遍虛空的一切有情。
對於一切有情給予任何的布施,是無法與廣大佛陀的果位相比擬的,故我在佛前已然答應了,並邀請遍虛空的有情來到現場作為賓客,且承諾我是幫助他們的帶領者。然已在佛前承諾行持而卻沒有做的話,其結果是什麼?即是欺騙了在天界、人界等等的一切眾生。意思是,在如來佛的現前已承諾行持利益一切有情的事情,然而心理想了、承諾了以後,卻沒有做的話,即是欺騙了一切有情眾生。
欺騙者在受持菩薩戒的時候,既已承諾持守戒律及行持一切饒益有情的事情,並也觀想了佛菩薩在現前,且在善知識的現前做了承諾。但是在行持上面卻任何都沒有做,反而是做了傷害到眾生的事情,這樣的人會趨往何處呢?一定是趨赴三惡道的。意思就是,縱使心裡想布施普通的食物,然而行持上卻沒有布施的話,就會投生餓鬼道。
在發心的動機上,已承諾要行持饒益一切有情的事情,然而卻沒有行持的話,即是欺騙了眾生。而欺騙眾生什麼呢?即是未行持令眾生解脫成佛的事情,此即是欺騙了眾生,故此業果之嚴重性是不堪設想的。
因為受持菩薩戒的時候,已經承諾欲讓有情眾生解脫成佛,以及承諾自己是饒益一切有情的行持者,但卻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沒有做的話,即是欺騙了眾生。然而有些思想反覆的眾生受持菩薩戒以後,仍然會做出傷害眾生的事情,若是如此的話,即是欺騙眾生至極,因為欺騙眾生而造業起來了,所以他們往後趨赴之路是不好的。
往昔舍利弗發菩提心供養、禮敬一萬尊佛,以及行持饒益一切有情的事情。有一次,一個魔王展現成國王的樣貌,要求舍利弗布施他的右手,於是舍利弗切斷右手送給國王,然而魔王所變成的國王卻指責舍利弗不禮貌,因為舍利弗用左手將切下來的右手呈獻給國王,而並沒有使用右手,可是右手已經切斷了、沒有了。此時,當舍利弗聽到國王如此責備的時候,他感到非常的傷心,以致捨棄了菩提心,舍利弗因而未依止大乘的次第修持十地五道的境界,而無法臻達真正究竟大乘菩薩的果位,卻只得證了阿羅漢的果位。
再則,有一位菩薩在四十劫裡行持菩薩的勝道,而後捨棄了菩提心,變成一個獨覺乘的阿羅漢。因此,舍利弗得證阿羅漢,而另一位菩薩捨離行持菩薩勝道而變成獨覺乘的果位者,因為有如此之因,故吾等眾生心裡發起菩提心以後,也可以像他們一樣捨離菩提心,不是嗎?答案是否定的,若是有如此想法的話,其結果會是大相逕庭的。
如前所述般,當發起菩提心以後,而沒有行持菩提心的話,則會趨赴三惡道等等,為何此業果與前述二尊聖者大不相同呢?因為舍利弗等在過去世裡形成了很多各種的福德與善業,這一切皆是我們凡夫的眼睛看不到、思想想不到的。然現在我們受持菩薩戒以後,而捨棄菩薩戒的話,所趨往之處一定是不好的三惡道等等,特別是傷害到一切有情的話,更是不行的。
因此,舍利弗與這位菩薩因捨離菩提心而得證獨覺乘阿羅漢的果位,此二尊者是例外的、獨特的,因為他們過去在因果上面、業果上面具足各式各樣的勝緣,如此才獲得阿羅漢的果位。並非所有人都可以捨棄菩提心,而仍然會獲得阿羅漢的果位,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眾生的因果、善業與福德的真理都不一樣,所以舍利弗等方能得證阿羅漢的果位。
然而平凡眾生並不能捨離菩提心,在動機之中、承諾之中受持了菩薩戒以後,爾後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皆需如理如法地行持菩薩戒。此外,受持菩薩戒以後,行持一切的與修習佛法勝道的時候,其一舉一動皆不可傷害眾生,所以我們不能殺生等等的原因就在這裡。
總之,主要是受持菩提心戒以後,我不做任何傷害眾生的因與傷害眾生的果;我必須幫助眾生成就的因與幫助眾生成就的果,以這兩種角度來行持。
持明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往昔舍利弗發起菩提心,行持菩薩戒律的時候,有個魔王展現成國王的樣貌,要求布施他的右手,於是舍利弗將右手切掉獻給他,但國王指責舍利弗這樣不禮貌,應該要用右手呈獻切掉的右手給他,但舍利弗的右手早已經切掉了、沒有了,因此而捨離了菩提心,然而舍利弗最後沒有投生三惡道,卻得證阿羅漢果位。
這是因為舍利弗在往昔的因緣裡面,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勝緣與福德。然而,如果我們受持菩薩戒以後,卻不行持菩薩戒律的話,必然會在極惡劣的道路裡面行走的。
因此我們從心情上面觀察便知,若每天在菩提心與慈悲心的狀態中過生活的話,則每天皆會過得非常順利、快樂,心情也會通順、和平、自在。如果沒有菩提心、沒有慈悲心,心裡有瞋恨心、嫉妒心的話,則每天的日子都會不好過、會很痛苦的。從這樣的狀態來看的時候,有具足圓滿菩提心的話,對自己好、對有情好,反之,沒有菩提心的話,對自己不好、對有情不好。
故我們若有菩提心、慈悲心、佛法的善德與承諾受持菩提心於心中的話,這不僅對金剛師兄好,對自己法門清淨的幫助也是最大的。因為,當有一個師兄,他一切都做得很好,不僅帥氣、美麗且文化高,佛法的事情也都做得很好等等,他一切都很好的時候,即要隨喜,因為這也是自己的事情。
自己的事情意思就是,因你在佛菩薩的現前已承諾行持利益眾生的事情,但當眾生自己直接快樂起來的時候,比如說,他帥氣、美麗,或是在學習佛法上是如理如法地聞法、打字、校稿,以及行持非常多佛法的事情,並且生活富足,亦有眾人的關愛等等。他現在各方面都很好,外內皆富有,我現在不用幫助他,雖然我已經在佛前答應過幫忙痛苦的眾生,然而他現在一切都很好,故不需我的幫忙。自己心中因此而歡喜自在起來,因為心中俱全了菩薩行的心態,所以這是自己的事情。
吾等在佛菩薩現前已承諾行持利樂眾生的事情,如果眾生自然快樂起來的話,則自然會很開心、很自在,這也是法門清淨之因。此外,有一些煩惱窘迫的痛苦者,以很多各式各樣的方式來傷害眾生,特別是毀滅佛教、毀謗佛教等等的情況時,也要以慈悲心來對待他們,因為這皆是眾生本身的業力與煩惱的窘迫。
因為我在如來佛前已承諾過、接受過菩薩戒,所以我要照顧他的心情和生活,他既沒有傷害到自己、也沒有傷害到別人的話,就要支持他、幫忙他、照顧他。即使有傷害到其他人,還是要祈福他、祝福他,並用盡各種方法度化他。如果自己度化不了他,就讓別人去度化他等等,縱然是痛苦窘迫的煩惱者,也要好好地、如理如法地度化他,這也是自己受菩薩戒時所承諾過的事情。
我受持菩薩戒的時候,已承諾行持一切利樂有情的事情,因此看到痛苦的眾生、煩惱的眾生、不平的眾生的時候,即要幫助他們,並且不放棄饒益有情的事情。因為我是菩薩戒律受持者,所以這是我自己的事情,因此我要幫助痛苦、煩惱的眾生。
當看到眾生很快樂、圓滿富有、心中有佛法、有道德觀念、有境界、有事業、有行持利益眾生的事情等等時,心裡要想這太好了,如果他們沒有這麼好的話,我就要幫助他們,然而他們做的很好,現在我不用幫助他們了,所以要快樂開心地隨喜。
如同剛才所說般,當煩惱窘迫者、痛苦者沒有做得很好、很苦命、很可憐時,我要幫助他們、利益他們,猶如釋迦牟尼佛沒有放棄提婆達多一般。欲達成利益眾生的事情是很主要的,而此一切的前提即是自己心中要有菩提心,如此人生才會過得快樂,在世出世間悉皆圓滿的。
菩提心即是以慈悲的心態來降低一切有情的煩惱,並不畏懼一切有情的煩惱,對一切有情上面修忍辱,且發起慈悲心來度化、饒益所有的有情。而菩提心其中一面是空性,因一切有情都不是單獨而生,或是堅定穩固地存在的,一切皆是空性展現、投射出來的景象而已。因此要帶領一切有情眾生介入空性,安置於究竟成佛的果位上,以及帶領眾生臻達法界、八不離戲大空性等觀想空性方面的教導,讓慈悲與空性雙融的菩提心圓滿起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