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0年10月20日 གལ་ཏེ་དེ་ལྟར་དམ་བཅས་ནས།། 若已如是誓諾後 ལས་ཀྱིས་བསྒྲུབ་པ་མ་བྱས་ན།། 卻於其事不行持 སེམས་ཅན་དེ་དག་ཀུན་བསླུས་པས།། 眾生皆已被欺誑 བདག་གི་འགྲོ་བ་ཅི་འདྲར་འགྱུར།། 吾之趨赴將何往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持明仁增塔欽🔗
2020年10月20日
གལ་ཏེ་དེ་ལྟར་དམ་བཅས་ནས།།
若已如是誓諾後
ལས་ཀྱིས་བསྒྲུབ་པ་མ་བྱས་ན།།
卻於其事不行持
སེམས་ཅན་དེ་དག་ཀུན་བསླུས་པས།།
眾生皆已被欺誑
བདག་གི་འགྲོ་བ་ཅི་འདྲར་འགྱུར།།
吾之趨赴將何往
如前所述般,菩提心的戒律都已經獲得了。於受持菩提心戒的過程當中,諸佛如來都在自己的現前,以及受戒的善知識也在身旁。
當一切皈依的證人都在的時候,此時要承諾和允諾的是什麼?我答應或我承諾接受的戒律即是天下一切有情的,痛苦的因與無明的幻想皆能淨化。痛苦的果包括人類的三苦,此即是苦苦、變苦、行苦,以及八苦的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等,這八種苦直接展現接踵而來就叫苦苦。還有若以六道輪迴分別來說的話,每一道眾生的世界裡都有不同的苦,輪迴的苦即是如此,六道輪迴中各種的苦悉全皆須淨化。
我接受了菩提心的戒律,我是為利益眾生而生的,為了利益眾生而存在,為了利益眾生而學習佛法、修持佛法等等,此些戒律皆是自己承諾允諾的。
自己在佛菩薩前,首先有了承諾,證人就是佛菩薩。祈願淨化輪迴的苦,這是自己答應的事。還有要淨化涅槃的苦,若在寂靜涅槃裡面如同睡著一樣,是沒有達成空性究竟的證悟,所以這些輪迴與涅槃之間一切的痛苦,都要遠離並度脫,所有的眾生都要令其安置到達成佛的果位。這就是一種受持菩薩戒的承諾。前面一直闡述的內容即是如此。
然而若行為上面沒有做到的時候,沒有精進的時候,沒有行持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則是答應過的承諾沒有做到一模一樣。答應或是承諾的對象是諸佛如來,如此悉全都是欺騙諸佛如來的感覺。類似說,當我受菩薩戒時,一切有情都是受邀的對象,來到這裡當做賓客,我以後都要行持饒益眾生之事。最順利的就是能夠做到,對眾生的利是現前,對眾生的樂也是現前,自己的利樂都是可以往後挪的,我已經承諾、允諾這種的狀態。一切有情之賓客都已邀請過來,邀請時佛菩薩也在,邀請以後,將一切有情之賓客都安置在如來佛的果位上。
如若沒有做到的時候,就是一種欺騙,這種眾生的業果會是怎麼樣?而這種眾生指的是誰?即是受持菩薩戒,卻不行持菩薩的任何行誼,每天於貪瞋痴的心情之中內心環繞著煩惱,並充滿著傷害眾生的念頭與行為,針對這種已經受持菩薩戒的眾生已經算是破戒了。因為已經在佛菩薩現前承諾,卻欺騙了佛菩薩、欺騙了一切有情,所以這種眾生的業果、因果業報是不好的。那麼他會去哪裡?因為欺騙了眾生,因此趨往的處所一定是不好的,應該是三惡道等等,所以欺誑眾生這件事情是不好的。故而受持菩薩戒律後與行持菩薩戒律是需要的。
受持菩薩戒是什麼?受菩薩戒時,儀軌的前面有兩句,這個時候是受菩薩戒,在有修行成就的善知識現前獲得菩提心戒以後,爾後行持菩薩戒等等。因此若沒有做到饒益眾生的菩薩行時,就是如此的不好。
沒有做到的原因,乃因在聽聞、思考、修持上沒有深刻加強,以及窘迫輪迴的社會壓力、窘迫心情煩惱的壓力,導致連學佛的狀態和改變自己的態度,都忘記的時候,故而利益眾生的事情也是會忘記的。然於事實上,幫助有情眾生的事情,就是最快樂的一件事情。所以對苦悶者多說法、可憐者多布施、煩惱者多講法、辛苦者多布施財物,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要行持菩薩道路,就是如此。
持明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如果每個人待在自己的窩裡時,東想想、西想想,最後還是想到煩惱的話,那麼受持菩薩戒是起不了太大作用的。
因此從在自己的窩裡面睡覺開始,到站起來,再從自己的大門走出去開始接觸所有的人事物,心裡要開始動盪的時候,要提醒自己:凡夫世界、煩惱的世界是芒草的世界,所以我要小心。存在著如此不放逸之心態,在正知正念具全圓滿的情況下,保持菩薩的心態方能會開心的。
在自己的窩裡面睡覺,站起來到走出門開始,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常常會把自己當做一個受傷的人,是因為煩惱重,控制不了。怕別人碰到自己的煩惱,如同深怕傷口被碰觸的感覺。外面的世界都是人、凡夫的人,凡夫的人會碰到你的心情煩惱的機會,所以自己要有不放逸和小心謹慎的修持。猶如身體上有傷口一樣,在《入雄心菩薩行論》以後會說明,所以心若處於不放逸、具足圓滿的狀態之中的話,他人才不會碰到自己的煩惱。當不小心碰觸的時候,也是有自我小心謹慎的態度,如此一來就不太會痛的。
另外,也把對方當做一位有傷口者,不要觸碰對方的傷口。其方式就是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表情、眼神等等,不可以傷害眾生。
特別是菩薩行持的戒律、菩提心的戒律,是心態上面不可以傷害眾生,也不能有這樣行持。一切傷害眾生的根道果、粗部細部的一切都不行。從今天開始,不能動惡念,行為上更不能行持。
一切眾生的事情,都是在心情上面就必需要做到,行持上面也應如理如法,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行持,這就是學習菩薩的狀態。學習這些以後,如同釋迦能仁的成道一樣,捨身餵虎的故事、無染王子眼睛送給眾生的故事等等,都是自然而然就會行持起來了。
我們現在一直點點滴滴的講述《入雄心菩薩行論》,當發心的動機和行為不斷的練習以後,自己的身體也會如同一根草一樣,捨得送給眾生,不起執著等等,有很多菩薩的行為自然會展現出來。這樣越來越清楚以後,於空性上都能夠非常清楚的了悟了。
自然肉體的種種、凡夫內心執著的心情以外,通透的身體和內心的心念動盪,皆會變成一種無邊通透的智慧,以及展現出空性證悟的力量來。這時候我們還是存在的,有一個究竟的我們還是存在的,而凡夫的我們降低了。在這種狀態出現之前,菩薩的行為和修行的道路,都不要放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