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0年10月16日 རྒྱལ་བའི་སྲས་ཀྱིས་དེ་ལྟ་བུར། 永勝佛子即如是 བྱང་ཆུབ་སེམས་རབ་བརྟན་བཟུང་ནས། 菩提寶心堅穩持 གཡེལ་བ་མེད་པར་རྟག་ཏུ་ཡང་། 無有散逸恆持守 བསླབ་ལས་མི་འདའ་འབད་པར་བྱ། 莫違戒學恆謹守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持明仁增塔欽🔗
2020年10月16日
རྒྱལ་བའི་སྲས་ཀྱིས་དེ་ལྟ་བུར།
永勝佛子即如是
བྱང་ཆུབ་སེམས་རབ་བརྟན་བཟུང་ནས།
菩提寶心堅穩持
གཡེལ་བ་མེད་པར་རྟག་ཏུ་ཡང་།
無有散逸恆持守
བསླབ་ལས་མི་འདའ་འབད་པར་བྱ།
莫違戒學恆謹守
當行持六度波羅蜜的時候,需守護發起的菩提心,使之「不放逸」是很主要的。《入雄心菩薩行論》第四品教導的重點即是「不放逸」。
首先生起菩提心,受持菩提心戒,其中十八條菩薩戒都應圓滿地守持,且嚴謹持戒,使菩薩戒律無有違損。並在自相續之中,永久持守且不退失菩薩戒及菩提心,其主要修持的重點即是不放逸。
一般凡夫眾生保持不放逸,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聖者不放逸是自然而然會保持的,所以我們應好好學習《入雄心菩薩行論》裡的不放逸教導。
所謂不放逸,無論修行者持戒也好、聽聞也好、布施也好、忍辱也好,行持任何善根的時候,都具有不放逸的態度,如此善根方能穩定,同時也是一種善根圓滿的勝道。
如果能保持不放逸的話,則菩提心會穩固的,成道也會跟著穩固起來。如果離棄了不放逸的話,正知正念都將會捨離,無論任何時候所行的善根都會被摧破、破壞、消失殆盡,所以應仔細地學習此次講述的第四品《不放逸》。
「永勝佛子即如是,菩提寶心堅穩持」,永勝佛的佛子們所要的一切已經悉全講述了,菩提心的加行、正行及後行迴向時都應具足圓滿,佛子們要守護菩提心的戒律,並極其慎重地承諾,縱然失去性命也無所謂,自己一定要守護菩提心,因為菩提心在生生世世的心相續沒有中斷之前,乃為務必要延續下去的大真理,也是解脫成佛的源頭,所以自己絕不能放棄菩提心。
「無有散逸恆持守」,於自相續之中,菩提心應非常堅定、穩固地持握起來。而且在沒有任何的散亂的情況下,穩固地攝持。如果將自己一切的菩提行道與菩薩的行持全都延後去做,認為現在沒有空做而往後挪的話,這樣是不好的。
每天我們都要具足正知正念,在不放逸的狀態中,前行發起菩提心,正行無造的心,結行是迴向心等來行持身體相關的善根、語言相關的善根及意禪定相關的善根,這些都不要放棄,因為這是成佛之源頭,因此要在完全沒有散亂、沒有懈怠、沒有往後挪的情況下,修持菩提心。
此處提到,菩提心的戒學永遠不毀損,加上保持不放逸的情況下,菩提心的戒律是不會毀損破掉的,因為圓滿具足菩提心。
菩薩戒有十八條根本墮,若再加上捨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共二十種墮罪。墮罪的建立與形成是為了一切有情要成佛,所以菩薩在利益有情的利、樂上要不斷地行持,且不傷害一切有情,行持令有情獲得現世或究竟的快樂上,要增加善的勇氣、增加善的福德,這樣發起菩提心的動機和力量,就是菩提心戒學的主要精髓。
經常說「發起」菩提心是不錯的,但是「生起」菩提心則更佳,因為生起菩提心是自然展現出來的,所以我們需要發起菩提心,但更主要的是生起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的源頭就是要保持不放逸,而菩提心該怎麼生起呢?首先要守戒圓滿,待戒律成熟以後,菩提心才會有機會圓滿展現出來。那麼這一切的源頭是什麼呢?就是自己的心相續之中永不放棄菩提心的真理。
而且運用四攝法來度化有情,如布施有情,與其結善緣;對有情說溫和慈愛的言語;與社會各階層的人做著相同之事;以各種善巧方便帶領趨入解脫道路的初學者,至於正在學習者以及修行穩定者,幫助其調整煩惱、降低煩惱,進而摧破他的煩惱,並遠離煩惱的執著,各種遠離煩惱的方法都要繼續行持下去。
在具足不放逸的情況下,持守菩提心的戒律,對於增加一切有情利、樂上面的行持永不放棄,剎那間也不毀損菩提心,菩提心也不能不見,時時刻刻都應具足菩提心的真理,在這種大圓滿的狀態中,學習菩提心相關的一切,因此要穩固地持握菩提心,不能再有絲毫毀損。
「莫違戒學恆謹守」,其中「戒學」的意思是指菩薩戒的十八種墮罪,只要違犯任何一項,都會破犯菩提心的戒律,因此十八條根本墮要仔細地守護,如此方能謹守菩提心的戒律。
十八個根本墮裡最嚴重的是是搶奪三寶信財。其次是捨棄佛法。第三是毀謗比丘等出家僧侶,並奪取僧服,令其還俗或將其囚於監獄,還有批評出家僧眾,並造作殺害之業果。第四是造五無間罪。第五是邪見。第六是以權力破壞城市、村落及眾生。上述這六條都是根本墮。
前面五項是國王易犯的五種墮罪。而宰相大臣易犯的五種墮罪則是國王易犯的五種墮罪中的前四者,加上第六個以權力破壞城市、村落及眾生。總共十種墮罪。
另外八種墮罪是,一、對於非大乘根器者宣說甚深佛法或空性,也是一種破戒。二、對於趨入大乘菩提道上的修行者,勸退他們不信大乘佛教,改信小乘佛教。三、使之不受出家的別解脫戒。四、說聲聞乘無法斷煩惱,使人持此觀點。五、嫉妒執著之心非常強烈,為了自身獲得利益,讚美、宣傳自己的優點及功德,並毀謗他人。六、為了獲得利益而妄說自己已證空性。七、使出家人受罰,暗中取賄。八、令其捨離「止」的禪坐,並將禪定閉關者的信財挪給剛修學佛法者、聞思者或念經者,以上共十八種墮罪。我們之前曾經翻譯過,也講過,大家可以回去翻閱一下。
特別是,萬一發生破戒的狀況,應觀想虛空藏菩薩於現前存在的樣子,應仔細地懺悔。菩薩戒包括國王易犯的五種墮罪,宰相易犯的五種墮罪,以及平民百姓易犯的八種墮罪,共十八種,這些皆會造成菩薩戒律的破損。
總之,持守這十八種戒條即是守戒,亦即不違越菩薩學處。今天說到的菩薩戒律就是如此,這些以前都講過,你們參考一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