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0年9月10日 བྱང་ཆུབ་ཀྱི་སེམས་ཡོངས་སུ་གཟུང་བ་སྟེ་ལེའུ་གསུམ་པའོ།།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སེམས་ཅན་ཀུན་གྱི་ངན་སོང་གི། 眾生趨三惡道之 སྡུག་བསྔལ་ངལ་སོའི་དགེ་བ་དང་།། 痛苦止息善根及 སྡུག་བསྔལ་ཅན་དག་བདེར་གནས་ལ།། 痛苦悉全變安樂 དགའ་བས་རྗེས་སུ་ཡི་རང་ངོ།། 滿心歡喜常隨喜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持明仁增塔欽🔗
2020年9月10日
བྱང་ཆུབ་ཀྱི་སེམས་ཡོངས་སུ་གཟུང་བ་སྟེ་ལེའུ་གསུམ་པའོ།།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སེམས་ཅན་ཀུན་གྱི་ངན་སོང་གི།
眾生趨三惡道之
སྡུག་བསྔལ་ངལ་སོའི་དགེ་བ་དང་།།
痛苦止息善根及
སྡུག་བསྔལ་ཅན་དག་བདེར་གནས་ལ།།
痛苦悉全變安樂
དགའ་བས་རྗེས་སུ་ཡི་རང་ངོ།།
滿心歡喜常隨喜
《入雄心菩薩行論》第二品已圓滿,今天開始講述第三品-受持菩提心。在修行者裡依不同之根器分別為,下根器的修行者、中根器的修行者,以及上根器的修行者等三種。下根器的修行者在久遠的輪迴裡面,經歷了無數無邊的痛苦,並且曾經投生於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等三惡道裡,爾後得到了人天的果位。這如同是一種休息站般,因為已經歷了無數的辛苦,現在得到一些暫時的快樂、一些有漏的快樂,所以這是如同一種休息站一樣。然相較於三惡道裡極為窘迫性的痛苦,人界與天界的痛苦是比三惡道較輕微一些的。
若輪迴的眾生要遠離這些痛苦的話,就需要得到人天的果位。如欲學成修行的善道,則必須有出離心與菩提心。有出離心的話,就可以得證阿羅漢的果位;有菩提心的話,就可以得證菩薩的果位,並且於十地五道的境界皆可了悟起來的。
若沒有在無我的境界狀態之中,只具有一些出離心等等的話,則其行持善根的果報就是得到人天的果位。而下根器的修行者就是,在無我與空性的境界之中了悟的不多,因此在這種狀態之中,只想到遠離三惡道的痛苦。雖然這種出離心的善根,僅有令他們現世遠離了三惡道的痛苦,但還是要隨喜他們的善根。而遠離此三惡道的因是出離心等,然因為沒有以空性為主的修行境界,所以只能遠離了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進而得到人天的果位,因此我們也是要隨喜他們的善德果報。
這些得到人天果位的人們,他們得到現世的快樂、長壽、健康、順利,以及具足金錢財物、富有等等,當我們看到這些有健康的身體、美麗莊嚴的人的時候,心中則要歡喜地隨喜他。而不是因為他有美麗、帥氣的容貌,或是他有財富、本事等等,而直接產生嫉妒心,然此嫉妒的心,即是投生於修羅道的因。
因此,當看到最富有的人,無論他有哪一種本事、哪一種功德、哪一種善德等等,看到的時候都要隨喜的。因為他沒投生在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裡面受苦,並且已經存在於人天裡面。在人天裡面,有富有的人身、圓滿的人身,而身上是莊嚴美麗的、臉上是妙音俱足的、心中是佛法俱足的狀態,如果看到這些人的時候就要隨喜,如果自己也是這樣的話,也是要隨喜。自己的善根,自己是可以隨喜的,而他人的善根,我們也可以隨喜。
這些人天果位上的功德、殊勝的果報,皆是因過去生的前行裡面積聚了很多的善根,才會有這些善果,所以要看懂他人的善德,如十善業或出離心等等,在因上面,要大方隨喜;而在果上面,他得到了人天的果位,亦沒有投生於地獄道等三惡道裡面,所以要非常廣大的隨喜。
所謂隨喜即是,我們自己不用形成很多的善根,而只要在心中歡喜別人所做所行的善根,即可獲得相同的功德,所以隨喜的善根是非常好的。因為我們是大乘修行人,而大乘修行人受菩薩戒的時候,即是承諾自己要行持利樂眾生的事情,當自己不用行持眾生之事,而眾生自己獲得快樂的時候、擁有圓滿莊嚴的事情的時候、行持善道的事情的時候,就要好好隨喜一下。因為這本是我們大乘修行人該做的工作,然而在不用做任何事情的情況下,即可看到眾生本身擁有非常圓滿的善根的時候,我們要歡喜自在地隨喜一下。
持明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我們要切記隨喜的功德,隨喜的功德是非常大的,而嫉妒的惡果是非常強的。隨喜的功德就是能隨即獲到快樂,而嫉妒的惡果就是會立即感受到痛苦,所以要懂得選擇。你是要痛苦或是快樂呢?想要快樂的人,就要隨喜其他人善的優點,這就是自己快樂的因、別人快樂的緣;而嫉妒即是自己痛苦的因、別人痛苦的緣。所以不要有嫉妒的心,若嫉妒心很強之人,則會感受到如同出生在阿修羅道般的痛苦。
當我們隨喜讚歎的時候,心裡所想的跟在群組裡所發出來的圖片要一樣的,若心中歡喜自在的話,則每天都不會悶悶不樂、每天的心情都是一樣的狀態、每天都是行持一樣的善道,而且心情上沒有太多的起伏,故隨喜的功德即是這麼強大。
我們佛教徒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即是自己行持很多善德的話,其功德是很大的,然而當隨喜別人行持很多善道的時候,同樣的,亦會獲得他人行持此善道的功德,這是佛教一種特殊的、圓滿的教導。因為在佛教裡,外在形象的大小不代表著善根的大小,而是內在的歡喜自在、內在的清淨、內在的發心廣闊、隨喜等等,才是佛教裡善德、功德的大小。所以要好好隨喜自己的一切所做所行,而他人的一切所做所行,也要好好地隨喜。
然而不想隨喜,而卻很想嫉妒,此即是你生生世世裡深沉熟練已久的習氣,所以必須要懺悔這個習氣,就如同於第二品裡面所講述的懺悔方式。因此要切記,最不喜歡做的事情是最需要做的,當你很嫉妒的時候,你要立即斷除它;當你很不想隨喜的時候,你要立即隨喜他。
總之,若能法門清淨、誓言清淨,以及在人群裡修持忍辱,在這樣的狀態之中過日子的話,則你已像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