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仁增塔欽 ཇི་ལྟར་འཇམ་དབྱངས་ལ་སོགས་པས། 猶如文殊菩薩等 རྒྱལ་བ་རྣམས་ལ་མཆོད་མཛད་པ། 永勝佛眾如何供 དེ་བཞིན་བདག་གིས་དེ་བཞིན་གཤེགས། 吾亦如是法界臻 མགོན་པོ་སྲས་དང་བཅས་རྣམས་མཆོད། 怙主佛子齊同供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譯師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持明仁增塔欽
2020年7月26日
ཇི་ལྟར་འཇམ་དབྱངས་ལ་སོགས་པས། 猶如文殊菩薩等 རྒྱལ་བ་རྣམས་ལ་མཆོད་མཛད་པ། 永勝佛眾如何供 དེ་བཞིན་བདག་གིས་དེ་བཞིན་གཤེགས། 吾亦如是法界臻 མགོན་པོ་སྲས་དང་བཅས་རྣམས་མཆོད། 怙主佛子齊同供
今天講述的是無上供養之方法,偈頌中「猶如文殊菩薩等」的等字裡已包含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勝義道場位於峨嵋山,距離成都很近的地方。
普賢菩薩無上之供養,是從普賢菩薩的心間展現出無量無邊百千萬各種顏色的光束,每一道光束的光端又幻化出無數的普賢菩薩。意思是普賢菩薩的心間展現出無量無邊的光,而每一道光束的光端,又幻化出一尊普賢菩薩,這些幻化出的普賢菩薩每一尊的心間也同樣又放無量的光,而這每一道光束的光端又幻化出普賢菩薩,這些幻化出的普賢菩薩每一尊的心間,也同樣放出千百萬的光束,同時每道光束的光端又有普賢菩薩,此即稱為「普賢供養」。
普賢供養是超越心的供養,亦是無上之供養,也稱為菩薩之供養。因為普賢菩薩的心間展現出無量的光束,而且每道光束的光端上又幻化出普賢菩薩,此幻化出的普賢菩薩之心間也展現出無數的光束,同時每道光束的光端上都有普賢菩薩,此時每一尊幻化出的普賢菩薩又再從心間放出無量的光束,如雲如海般層層展現出普賢菩薩。
每尊普賢菩薩的手裡持著各種妙供,有各式各樣眼睛所見之美色、鼻子所聞之妙香、舌頭所嚐之美味膳饈等等,如是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之妙供乃豐富盈滿、如雲如海,以此遍滿無邊的無上普賢供養來供養誰呢?供養現前的諸佛如來,身口意恭敬禮拜地上供。
上述供養之四句偈裡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以及八大菩薩等等,祂們皆是證達十地五道境界中的十地菩薩,而證達十一地時則是佛果位。此為十地的所有菩薩們供養諸佛如來的方法,是以意供的方式展現出顯空無別的供養狀態,如此上供無量無邊如雲如海般的妙供。而供養的對象是十方諸佛如來(十方或稱十向,是指東南西北四方、四隅以及上下共十個方向),於一切諸佛如來的現前供養。
文殊菩薩如何供養,我們亦如是供養;普賢菩薩如何供養,我們亦如是供養,而供養展現的方法即為此無上普賢之供養。
平常的供養僅是有限之供養,若說人界、天界之間最美好的供養,則是所見之莊嚴建築物,以及宛如珍寶形成之各式美麗鮮花,還有宜人明媚的美景等等。而普賢菩薩於自身的心間展現出各式的妙供,即是菩薩之意供方式,所以我們應學習菩薩們以此豐富盈滿之妙供來供養。
唯有在顯空雙運成立時,供養的一切皆易於成立。然而,若顯空雙運的觀修沒有修成,見解上亦沒有融成此種觀念,想要普賢供養,則是不容易成立的。因為普賢供養需於顯空雙運之中才能展現出來,於顯而空、空而顯之中方能容納得下這無量無邊的普賢供養,或是供養由空性展現出來的一切受用,這便是菩薩供養之方法。
我們也應如同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一樣的方式,悉全供養十方諸佛如來以及佛子們,以如雲如海般的眾多妙供意供養十方三世如雲如海般的諸佛如來,以及如雲如海般的心子菩薩們,這即是普賢菩薩無上供養之方法。
當然不只上述這些妙供,即便是我們經常保持善良的心情,同樣可以供養,這也是境界供養之一。還有心中有慈悲、有究竟之見解、有禪定之力量等等,悉數可以上供,這也是接近普賢供養,與意供的道理相似。
總之,不論是外在物質的世界,或是天地之間自然形成的一切美景,以及人造的一切美麗的世界,再加上普賢菩薩心間展現出來無量無邊之光束,以顯空雙運的方式供養予十方三世諸佛如來。
當我們供養的心胸有多寬廣時,諸佛如來納受供養的本事就有多強,此時我們獲得加持的力量也是一樣的強大,而我們的福德與智慧也一樣增長,如此一來自己的心胸亦同樣擴大起來。
我們應了知佛教並不是透過外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來作評斷,而是從內在心的動機以及有好的思想開始,再加上小乘的出離心、大乘的菩提心、密乘的清淨心以及大圓滿究竟解脫的心等等。若這一切都實有具足的話,則外在所見的形象並非唯一的依據。外在的形象和語言,這些僅僅是一種順帶的莊嚴表徵而已,應當了知心才是一切主要的核心。
然而身心也不能分離行事的,我們應以身心不二的方式來行持供養,藉以累積福慧資糧,最後證達究竟解脫成佛的果位。
持明譯師個人思想闡明:
當我們想要希求祈願圓滿、供養圓滿、發心圓滿、迴向圓滿以及究竟心想事成等等,這一切全都需要依靠戒律。戒律是什麼呢?出家有二百五十三條戒律等等,這是出家僧眾小乘的戒律,而菩薩則有十八條根本支墮的戒律,至於密乘也有密乘三昧耶戒等等無數的戒律。
雖然說有無數的戒律,但主要是自己的思想要成熟了知,我是佛教徒,不殺生也是一個戒律;我是佛教徒,每天不傷心也是一個戒律;我是佛教徒,不瞋恨心等等也是一個戒律。並且看透這情器世界的一切虛幻,所有的行持皆以慈悲為懷為道路,同時於心中發願我要如實做到,以此來接受諸佛如來的加持,這也是一個戒律。
只有持守戒律了以後,祈願才會圓滿的。如若戒律沒有持守,或戒律不清淨的時候,祈願則無法圓滿成功的,特別是想要行持種種供養的方法,也無法成功。
因為一切的修行勝道與見解,還有與心相關的一切,悉全和自己的戒律清淨與否有關係的。只有在戒律清淨的時候,祈願才能順利圓滿,所有上供觀想的力量也將自然展現出來,所以戒律清淨是非常主要的一件事。
戒律不單單是指一個出家戒而已,每一個人都有行持的戒律,不殺生是一個戒律,或每天做一個功課也是一個戒律,愛護眾生也是一個戒律,愛護自己不傷心也是一個戒律,愛護他人,不瞋心、不恨心也是一個戒律。只有當這些戒律都具足,祈願才會圓滿具足,大家要謹記。
有人說,不論修了多少法,做了多少事情,祈願都沒有成功。此時應了知沒有成功的原因,是因為生生世世裡戒律沒有清淨過,因此此世應持續地持守清淨的戒律。
唯有誓言清淨、戒律清淨以後,祈願才能順利圓滿、心想事成,最後證悟解脫成佛,這些都是自然而然容易出現於心中現前,且毫無懷疑,所以誓言、戒律清淨以後,即可如同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一樣如雲如海般的供養,則十方諸佛如來亦將悉全前來受供。如此於行持供養的過程中,能具足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一切都是大圓滿,這些悉全依靠自己的戒律為主。
戒律是一切證法的根基,如同地基般的重要。除了以出離心、菩提心、清淨心為主的三種戒律以外,以及平常的生活裡,或學佛的狀態之中所受過的一切都算是戒律,唯有在戒律清淨的條件之下,祈願才會順利圓滿。當祈願圓滿起來時,菩提心必會增加,而究竟解脫成佛也一定會於心中展現出來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