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融心生活 8》
持明仁增塔欽所述🔗持明仁增塔欽🔗
妙音青春倉央龍措恭唱
8)Youtube:
འགྱུ་དྲན་ཐམས་ཅད་ནམ་མཁའི་ན་བུན་བཞིན།།
མི་བརྟན་ངེས་མེད་གཅིག་ཏུ་གཡོ་བ་འདིས།།
ལུས་སེམས་དྲག་ཏུ་བསྒུལ་ཞིང་འཁོར་བར་འཁྱམས།།
འགྱུ་རྟོག་རྫུན་ཤེས་སེམས་ཆོས་འཚོ་བར་རོལ།།
妄念如虛空雲終散盡
動盪起伏不安定牽引
纏心縛身羈絆幻輪轉
明悟妄假法融心生活
Delusion is like the clouds in the sky, finally disappearing.
Uneasy thoughts will pull and bind the mind and body.
Endlessly in the wheel of illusory samsara.
Realize those are delusions and illusions, assimilate Dharma into heart and life.
- - - - - - - - - -
《法融心生活》偈頌內容解說
有些人經常說:「我心裡好煩喔!」可是心裡的煩惱卻永遠放不下。誠如偈語所寫一般,眾生首先有了第一執相「執我的我執心」,再有第二執相「執外境的心」,當執我和外境融入在一起時,這是尋找二執相中的第一個對境的開始。
而我執的心會繼續尋找二執相中的第二個對境,經由不斷地努力尋找的過程中,成功的時候,內心會感到開心;不成功的時候,內心會覺得很痛苦,繼而產生許多複雜的念頭。
人的心情在一秒鐘內會生起無數的念頭,一分鐘內的念頭更是千變萬化,但這些念頭幾乎無法幫得上我們任何事情。所以必須仔細觀看它,一秒鐘、一分鐘已產生了很多的念頭,更何況一小時內所發展出各種無量的念頭,而這些念頭的樣貌又是什麼呢?
若以貪心、瞋心、癡心等五毒為主的念頭而言,它會非常嚴重推動到我們的身體、推動到我們的氣、推動到我們的心,可知它有多麼厲害啊!因此我們必須好好審查這些念頭從何處來?樣貌如何?動念多少?動念的效果為何?動念時的影響為何?上述的問題我們得先好好想ㄧ想。
現在仔細思惟在一分鐘、一小時裡所動盪的無數念頭,想想這無數的念頭對自己有益處的有多少呢?對自己有壞處的又有多少呢?可要好好精算一下喔!如果有益處的念頭生起較多,這是好事,因為對自己的身口意有幫助;反之,若生起很多的惡念,將對身口意造成負面的影響。
這時我們要細審念頭的模樣,有些念頭一想到時,會引發我們內在的貪心、瞋心、癡心、傲慢、嫉妒,使得我們身體顫抖、生氣,產生快速的氣動,因為處於激動的生氣當中嘛!所以當出現貪心、瞋心等讓自己氣動快速的情緒時,將容易影響到周遭的一切,若推動到自己的心,內心肯定會動盪不安,甚至連晚上也有可能會失眠、睡不著的。
固執在一個點上不停地輪轉、輪轉、輪轉,這稱為輪迴,也稱為幻想,或稱為執著。而在一個輪轉點上不斷地重覆,這叫做續流的輪轉輪迴,如同轉經筒一樣不停地輪轉。
若以上述的心情而論,他人的煩惱推動到自己的氣,氣動快速的時候推動到心,接續推動到自己的身體,產生動盪不安後再動到心,爾後動到自己的語言,語言又動盪到自己的心,如此在輪迴中持續墮落下去。
故而無始劫以來墮入輪迴之事,全因自己的心念而定,那麼該如何處理呢?應仔細看清楚念頭的事實面貌是虛假。當你注意察看念頭的時候,它有沒有形象?有沒有顏色?沒有。它沒有實體、沒有顏色,全都存在於虛假中。好像昨日夢中念頭所顯的一切,當我們深刻洞察念頭時,將發現不只是在夢中而已,連此生中的一切念頭也是虛假的。
現在我們已經了知萬象都是虛假,所以必須要放下推動身口意的念頭,放下推動氣動的念頭。好比山間的雲霧一樣,太陽一出現後,山谷的迷霧自然會雲開霧散。明白此理,心情上的一切污染、一切不淨、一切執著、一切妄念,在源頭上就能了悟它是虛假的。
我們仔細想想,今日想的和昨日想的不一定一樣,去年想的和今年想的也不一樣,小時候想的和現在想的更不一樣。小時候喜歡的玩具,現在不一定喜歡;今年喜歡的事物,以後不一定喜歡;今天喜歡某個人,明年的今天也不一定喜歡;一切都在變動中存在,這就是一切念頭虛假的原因,它隨時隨地都在變化之中。
如果念頭非常堅定、穩固、真實,小時候喜歡的玩具,現在應該會同樣喜歡才對,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反而小時候喜歡的物品,現在早已放棄,根本就不再喜歡了;小時候喜歡某個人,隨著年紀慢慢增長後,有可能又喜歡上另一個人,直到現在也許全都不喜歡了。
回憶當時喜歡的愛人在哪裡呢?有可能早已不知去向。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這一切都是虛假的念頭所創造出來的外境,要如實知道念頭是虛假的,然後放下虛假,內心融入佛法、融入生活。每日晨起時,心中觀想釋迦如來的一切果佛。每日行持的生活裡,將《佛子行三十七頌》、《法融心生活》、《入菩薩行論》、《普賢上師言教》、《空行心髓》等法要,反覆於心中練習。
尤其遇到問題時,更應多加思考這些真理,是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