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明慧粹》第四十輯
持明 仁增塔欽講述
如何帶領他人學習佛法
2021年3月6日
因為五比丘和釋迦牟尼佛是以前認識的朋友,所以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他們一開始並沒有很想聽佛陀講法。
於是佛陀想了一個方法,就是根據他們的思想而講述苦集滅道四聖諦。當時的印度有三百六十種各式各樣的宗教,其中大部分是常見者,他們認為一切都是恆常、堅定穩固的。一方面是因為世界上的人認為一切都是在「有」的範圍內存在,另一方面是因為佛要度化這五個從前的朋友,讓他們聽法,成為比丘,所以佛宣講苦集滅道時,就在「有」的範圍內講述。
當時印度世界的觀念之中,認為一切都是堅定穩固的,因為教導的都是這樣的思想,所以這種觀念比現在還要強,例如有些外道認為有無言可說的「我」存在,有些認為有自在神,有些認為有毘盧神,有些認為人是永久存在的、是這個世界創造出來的等等。
因為外在世界與五個朋友都認為世上一切都是「有」的,所以佛陀最初講述的佛法內容,就是依據當時外在世界與其朋友的狀態而講,並沒有一開始就宣講「無我」、「空性」。佛陀在第二轉法輪與第三轉法輪才講述究竟真實的法門,說明這個世界的真相事實上是什麼樣子。
可見我們要帶領人學佛的時候,對方想什麼就要先跟著他做,從中帶領他們進入佛法。當時五比丘想什麼呢?這個世界有苦的存在,於是佛講了苦,認同他們有苦,人類有三苦,行苦、變苦、苦苦,還有八苦等等。佛說苦是存在的,沒有說苦是空的,說了苦存在以後,他們就很高興,因為這是沒有與他們看法相反的說法。
既然認同苦存在,那麼要如何解決呢?於是五比丘開始慢慢地聽這些深廣的法門,以道諦來淨化苦的原因。苦的原因是集諦,集諦是業及煩惱所引起的,其背景是無明,當沒有苦因時,就有證悟滅諦的機會了,所以佛度化人心的時候,運用了義、不了義的方法,依據人的心態與根器而講法,因此我們要度化他人的時候,也特別先要跟著他人的心態而行。
要帶領他人學習佛法,主要講的內容是,佛很慈悲,愛護所有眾生,因此可以講一些宗教的故事。有些宗教是透過打仗來弘揚,有些是以廣告來推廣,而佛不累積金錢財物,也不對親戚貪婪、執著。佛是獨一無二、很享受喜樂、非常尊重生命的,甚至連一隻蚊子都不會殺,佛有很廣大的慈悲心,經常想到我們、加持著我們。
另外,可以挑選一些佛度化人心、好玩、有趣的故事,例如《法融心生活》裡有一些故事,我覺得不錯,反正找出一些佛的故事或成道的故事,開始講給對方聽。
對初學者來說,拜佛或不拜佛都可以,先喜歡佛就是拜佛。他們有時候會喜歡,有時候會不喜歡,都可以,佛是會原諒的,這並沒有對佛、上師誹謗或是有邪見。對無明眾生來說,他們可以退,也可以進,這就是凡夫眾生的心態,但是已經皈依的學佛者就只能進、 不能退,因為已經皈依、承諾相信佛了。
我們帶領他人學佛,他要什麼、想什麼,眾生要什麼、想什麼,要從這個點上開始做,強迫是不行的,就像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孩子, 知道他想要什麼是最唯要的,要先和他溝通,以他喜歡的為主,不要鬧起來就可以了。同樣的,很多人也是這樣,要慢慢地教導起來。 帶領人學佛要有一個方法,方法就是說佛很慈悲、佛有光、佛的光裡面有愛、愛裡面有保護、念佛的心咒有多少的功德、教他念「嗡 牟尼 牟尼 瑪哈 牟尼耶 梭哈」,這些部分可以偶爾說一下,但不要說太多,因為即使說很多也沒有用。主要就是以他喜歡的方式,慢慢地帶領他學習佛法,也許慢慢會好的。
釋迦牟尼佛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成道過程而成佛,成佛以後三轉法輪,宣講八萬四千法門,最後為眾生示現究竟涅槃。事實上,佛不是在南瞻部洲成佛,祂在勝上奧明剎土早已成佛了。佛在這世間以十二行誼成佛的樣子給眾生看,最後在涅槃之前直接說,以後會有一個比我更厲害的人出現,這人就是我,即是蓮花生大士。
釋迦牟尼佛是寂靜佛,蓮花生大士是釋迦牟尼佛呈忿怒相的佛,祂們是同一體的,猶如一個人帶兩個面具一樣,一尊帶著釋迦牟尼佛面具,另一尊則帶著蓮花生大士面具,但本體是一樣的。
第一佛釋迦牟尼佛和第二佛蓮花生大士是融體的、是一樣的,但不一樣的部分就是,蓮花生大士到過的地方,佛陀肉體的身體沒有到過。佛陀沒有去過西藏,而蓮花生大士去過西藏、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等地。
但主要的是,由於末法時代是眾生思想複雜、見解複雜、行為複雜、濁世混雜的時代,蓮師更強調以其很多伏藏法門來度化眾生, 所以念蓮師心咒是非常好的。我曾經出版過一本書講述蓮師心咒的功德,念「嗡阿吽 班雜 歌熱 悲瑪 思德吽」是很好的。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chihming8.blogspot.co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