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7月30日 གཞན་དག་བདག་ལ་མི་དགའ་བ།། 若他人對我不喜 དེས་ནི་ཚེ་འདིའམ་ཚེ་གཞན་ལ།། 或於此生或來世 བདག་ལ་ཟ་བར་མི་བྱེད་ན།། 彼亦不能吞食我 བདག་ནི་ཅི་ཕྱིར་དེ་མི་འདོད།། 我心何以不悅矣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
2021年7月30日
གཞན་དག་བདག་ལ་མི་དགའ་བ།།
若他人對我不喜
དེས་ནི་ཚེ་འདིའམ་ཚེ་གཞན་ལ།།
或於此生或來世
བདག་ལ་ཟ་བར་མི་བྱེད་ན།།
彼亦不能吞食我
བདག་ནི་ཅི་ཕྱིར་དེ་མི་འདོད།།
我心何以不悅矣
「若他人對我不喜」,別人的譏毀對我而言是有所損害的,因為會導致我的朋友及他人因此而不喜歡我,所以我自然要生起瞋恨心,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或於此生或來世,彼亦不能吞食我」,其他人不喜歡你只是他個人討厭你,並不會這樣就把你吃掉。所以,此生當中和來世的時間裡,因他人的不喜歡而造成你如同食物被吞食下肚或造成你很大的損失,這種狀況是不會發生的。
「我心何以不悅矣」,雖然他人討厭你、不喜歡你,但是你自己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佛陀說:「自己的怙主是自己」,因此,他人對你的憎厭不會對你有太大的影響,也不會把你吞食下肚,那你為什麼要瞋恨他人對你譏毀的事情呢?
若要求所有的凡夫眾生都喜歡你是不容易的,他人憎厭或不喜歡你,在此生當中並不會造成任何大的毀損,也不會把你如同食物般吞食下肚,此種現象也不可能發生。
更何況讓全部的人都喜歡你本來就不容易,主要是自己要喜歡自己、自己要相信自己,若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縱使他人喜歡你也沒有用。
所以從各個方面,無論是心情、身體的病痛或金錢財務的損失等等,當碰到一切問題的時候,須記得自己的怙主是自己,從改變自己開始,自己開始要認真努力才會有效果。他人的喜歡或討厭,於此生沒有損失,對來世也沒有損失。他人的憎厭不會把你像食物般吞食掉,予你也不會有任何毀損,所以為什麼要瞋恨他人譏毀你的這件事情呢?
持明 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我們分析各個層面,由各種角度來看生起瞋恨心這件事情,其中降低煩惱、修成忍辱是最主要的。有智慧地修持忍辱,心情是輕鬆的;有慈悲地修持忍辱的話,心情將會是明亮的。所以,永久恆常地修持忍辱是最好的。不論空性的真理是否悟達,依然可以修成忍辱。
再說,自己的身體即使不舒服也可以修忍辱。自己學習佛法,在前進時遇到障礙的話,修忍辱的同時,還是要繼續前進。若因果業報的事情展現在身上或生活之中,仍要不怕煩惱地修成忍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