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4月9日 སྙིང་རྗེའི་བསམ་པ་མ་དག་པར།། 慈悲心未清淨前 ལུས་འདི་གཏང་བར་མི་བྱ་སྟེ།། 此身軀不可布施 ཅི་ནས་འདི་དང་གཞན་དུ་ཡང་།། 此生抑或來世亦 དོན་ཆེན་སྒྲུབ་པའི་རྒྱུར་གཏང་ངོ།། 大利之因可布施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4月9日
སྙིང་རྗེའི་བསམ་པ་མ་དག་པར།།
慈悲心未清淨前
ལུས་འདི་གཏང་བར་མི་བྱ་སྟེ།།
此身軀不可布施
ཅི་ནས་འདི་དང་གཞན་དུ་ཡང་།།
此生抑或來世亦
དོན་ཆེན་སྒྲུབ་པའི་རྒྱུར་གཏང་ངོ།།
大利之因可布施
「慈悲心未清淨前,此身軀不可布施」,慈悲的心沒有清淨以前,意指修行者仍位於資糧道、加行道或見道,尚未證得初地菩薩,此時我們為了學佛,為了聽聞、思考、修持佛法,為了解脫成佛,因此這個身體尚不能捨離,無論是頭或四肢,這些都不能隨便布施出去,不能直接布施給眾生,因為還沒證得初地菩薩。
主要是在這個階段,我們頭和四肢即使送給眾生也利益不到他們,因為凡夫的悲心尚未清淨堅固,自己很容易產生後悔之心,所以慈悲的心沒有正確的清淨之前,身體相關的一切都是不允許布施的,因為我們可能難忍布施身體的苦痛而後悔不已。
同時這也會是一種善根中斷的障礙,因為你的腳布施了、手布施了,但是你還沒有獲得初地菩薩的果位,布施身體的一切將只是一種行為而已,心中還是會後悔,自己善根的行持也會因此而中斷。
如同有些經論說的一樣,對病情有著治療效果的藥樹開始種植的時候,在其成長階段守護它是主要的,若中斷藥樹的生長,藥樹沒辦法繼續生長的時候,藥的功效將無法產生,因為藥樹還沒有到盛開、熟開的階段,你就阻斷它的生長,這裡是將藥樹比喻成人身。
「此生抑或來世亦」,我們學習佛法、修持佛法,皆須依靠這個難得的人身。此生當中一切與「利」相關的,長壽健康等等善根的行持,以及「樂」相關的解脫成佛,甚至延續到來世的世界裡面,皆須依靠此人身,因此這個身體不能隨便布施,頭不能布施,因為生命斷了,手腳四肢也都不能隨意布施。
如果你的心中不會產生後悔,究竟十地五道的初地菩薩境界已經達到的話,當你的身體可以利益到眾生、利益到佛教的話,捨離時如同捨棄一根草般不在意,沒有任何捨不得的時候,才可以布施身體。有一些修行者為了佛教、為了眾生即是如此行持的,但是他們的境界已經超越凡夫的境界。
最後,第四句偈頌「大利之因可布施」的意思是,如果能廣大無窮的利益到眾生或守護到佛教的狀況下,可以達到捨棄自己的身體且不會產生後悔心的境界,則可以布施自己的身體。其他任何時候,若沒辦法捨離這個平凡的身體,仍處於凡夫的世界裡面,這個圓滿相關的身體不能任意破壞的,因為會後悔啊!所以前面說的很清楚,慈悲的心沒有清淨之前,意思就是說初地菩薩的境界未達到之前,不要冒冒失失地布施自己的手腳,更何況是生命相關的頭部啊!
持明 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證得初地菩薩的人,布施自己的身體如布施一件破舊的衣服或是布施一件喜愛的衣服般,是以這種心態來行持的,他不但沒有痛苦,也沒有後悔,全然依靠著內心證達的境界與了悟了人無我的真理,本事很強!粗部的法無我也已經了悟了,修行境界不一樣,他不僅可以布施身體且不會後悔的原因在這裡,因為沒有痛苦也沒有後悔。
凡夫眾生的階段,會產生後悔的東西就不要布施,布施後又生起後悔心,前面的善根都不見了,福德也消失了,真理也都達不成的。
因此時時刻刻都要觀察自己的心乾不乾淨?心乾淨的話,什麼都可以布施,內心的境界達到的話,什麼都可以布施;內心的境界沒有達到的話,連一張衛生紙也不要布施,因為既不會後悔也不用尋找惡業嘛!
以布施的狀態而言,一般的法布施或財布施也可以,布施不一定是自己難以做到的事情或難以割捨的東西。
所以人的修行,要靠自己內在的力量,須練習再練習,長長久久練習成功的時候,聽聞、思考、修持的境界達成時,此時你將能看透了外境顯現的世界,掌控了內在心識的世界,當此兩者都控制了、境界達到了以後,無論什麼樣的行持,都是善的、不但福德增長,且是大乘的修行方道。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