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4月7日 ལོག་པར་ལྷུང་དང་མགོན་མེད་དང་།། 入惡道及無怙主 བརྟུལ་ཞུགས་གནས་ལ་བགོ་བྱ་ཞིང་།། 淨入修者作分配 རན་པ་ཙམ་དུ་བཟའ་བྱ་སྟེ།། 自己食用唯適量 ཆོས་གོས་གསུམ་མ་གཏོགས་པ་སྦྱིན།། 三衣除外悉布施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4月7日
ལོག་པར་ལྷུང་དང་མགོན་མེད་དང་།།
入惡道及無怙主
བརྟུལ་ཞུགས་གནས་ལ་བགོ་བྱ་ཞིང་།།
淨入修者作分配
རན་པ་ཙམ་དུ་བཟའ་བྱ་སྟེ།།
自己食用唯適量
ཆོས་གོས་གསུམ་མ་གཏོགས་པ་སྦྱིན།།
三衣除外悉布施
自己在蘭若處的時候,於飲食部份獲得了一些齋飯或有人送的食物等,得到的所有食物裡面,有些分給入惡道的眾生,意思即是畜生道這些融入成三惡道其中之一,所以送給他們,鳥類、狗等等,分享一些食物給他們吃。特別是分享一些食物給窮人、生活不俱的可憐者,令他們能享用。
外在和內在的淨入,淨化了煩惱、多少融入了成佛解脫究竟的修行者,常常在蘭若處裡面,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淨入至高真理者,也供養、分給他們。自己的部分也是剩下來的,先分給入惡趣的畜生道、鳥類、狗類都給他們一點食物吃,我們的食物裡面分給牠一些。再來是處於蘭若處裡經常修行很好的、住在山間、山洞裡修行者,也分一些食物供養他們,因為他們是淨入的修行者。淨入的修行者之意即是,他們常常在境界之中淨化煩惱、入成解脫智慧的境界,所以送一些食物給淨入的修行者、供養一些物品等等。
自己的部分分給畜生道吃了、供養淨入的修行者,最後剩下的部分這裡面還是裡面第一個「鮮」。用這個「鮮」,自己還沒有吃的時候第一個就叫「鮮」,取出來然後佛桌上或供杯上亦或者意念當中,要供養上去的。意思就是分給畜生道,還要分給蘭若處修行者,還有剩下來自己的部份,自己該吃的部份裡面,第一個拿出一些東西還要供養三寶。然後自己不餓、不苦的情況下,不能吃的太撐。
自己的心態就是沒有瞋恨的心、也沒有貪婪的心,我為了繼續讓身體活下去,所以吃的食物供養了三寶以後,不能吃太撐,吃太飽也不是,吃不飽也不是,處在剛剛好的一個狀態。然後在這些食物東西上沒有太多貪婪瞋恨的思想,用乾乾淨淨的心態來食用這些食物。因為吃太多的話,身體會變得非常沉重,吃太少的話,身體變得非常虛弱。所以飽足太強,與不飽足這二者之行為都遠離的情況下,再於行持善根上面盡心盡力做起來,這是非常主要的。
比丘有自己的三衣,一件叫法衣,另外一件是膽迦(藏音),一件是裙子(註: 三衣為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梨)。法衣裡面有一件、另外在外面有一件,一件是裙子,三件就是上面有二件及下面的裙子這三件,以外其他的物品都是誰有需求要食物、要醫療的時候,就送給他們,唯獨這三件東西是不能送的。這三件法衣不能送的原因是,修行者特別是出家僧眾不能留得比這三件法衣少的,所以這三件法衣是不行布施給別人的。這是為了對佛法的尊重及自己的修行狀態所需要的衣服,上供的、下施的前面都已經說了,就是如此。
持明 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說到最好的,就是吃東西不要太飽、也不要太少,吃太少導致身體脆弱不好,太飽導致身體肥胖不好,要以中庸之道吃東西。吃的時候以無貪婪來吃東西,沒有貪婪的狀態時,也可以薈供、供養,首先以供養三寶的心情、思想狀態。
布施是可以的,但是我們自己難得的人身要活下去。首先布施給各畜生道以後,再給蘭若處的修行者,第三個部份是自己所需要的,特別是自己的三法衣都是不能送出去的。重點是若是只剩些許維持難得人身活下去的東西就不能送出去,因為這些物品送出了以後,當面對臨終時死苦的時候會後悔,所以不能亂送東西,若自己用不到多餘的東西都送出給需要的眾生是行的,就是這樣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