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4月21日 ལག་པ་ཤས་ཆེར་བསྐྱོད་མིན་ཏེ།། 手不可輕躁搖擺 ཅུང་ཟད་བསྐྱོད་ལ་སྒྲ་བསྒྲགས་པ།། 不宜粗魯大聲叫 སེ་གོལ་ལ་སོགས་བརྡ་བྱས་ཏེ།། 應以彈指作示意 གཞན་དུ་མ་བསྡམས་པར་འགྱུར་རོ།། 否則己未管束己
《入雄心菩薩行論》
持明 仁增塔欽新譯及闡述🌈持明 仁增塔欽🔗
2021年4月21日
ལག་པ་ཤས་ཆེར་བསྐྱོད་མིན་ཏེ།།
手不可輕躁搖擺
ཅུང་ཟད་བསྐྱོད་ལ་སྒྲ་བསྒྲགས་པ།།
不宜粗魯大聲叫
སེ་གོལ་ལ་སོགས་བརྡ་བྱས་ཏེ།།
應以彈指作示意
གཞན་དུ་མ་བསྡམས་པར་འགྱུར་རོ།།
否則己未管束己
此偈是闡述無論是做事情、抑或將要放置、拿取鍋盆等物品時,音量要小聲,不要隨便亂丟。包括將移動桌椅時、拿取或放置物品時,不要有太大聲音。當要將鍋盆放下、或是搬動椅子、或是提取行李箱,抑或安置、拿取一個東西,此皆為極小之事。但當要行持這些小小之事時,卻發出大大的聲音是不好的。故而要做挪動東西或是行持任何事情時,應慢慢的、沒有聲音的行持,儘量只發出微小的聲音,切勿發出太強大的聲音,無論是行持物質或是自己手邊之事時皆應如此。
在佛學院或者是在人群之中切勿大呼小叫。若要呼喊他人時,應先以彈指的動作讓對方知道。若以大聲說話來溝通的話,例如大聲喊著:「哈囉!你過來!」如此吼叫之方式所有的人將都會聽到,如此是不太有禮貌之行為。所以應先以大拇指與中指做個彈指的動作,用聲音請他過來,再表達你想說的話題,如此再與他人在有些事情上面做好溝通。
因此拿取,放置東西,還有洗碗、放碗筷等等,以及行持任何事情時,一直發出極大的聲量是不如理如法的。若一直以大聲之音量來表達自己欲闡述之話題,或者呼喚他叫時持續大聲喊叫,這個也是不如法的,所以當沒有如理如法時,此即是自己的行為沒有以持戒來綁架的。
自己的身心之間沒有守持一個戒律,即行為上沒有安靜再加安靜,而己身微小的聲音、溫柔的聲音亦無有,表達之音量皆以吵鬧鼓譟之方式,此皆是自己的行為沒有戒律,連不放逸的繩子也沒綁好之原由。當無有守護好不放逸的戒律,自己安靜寂靜的戒律都不見了以後,當他人看到你時將會變成你行為上的缺點,所以對你即無法產生信心,故而要讓自己的行為舉止都保持在安靜中。
而以上所述中令人沒有信心是其一。但因你的某些行為,例如拿取東西或放置東西時發出太大的聲音,抑或很大聲呼叫他人與之對話時,引起他人產生邪念,如此之行為即是造業,所以這種行為是不應行持的意思。此為《入雄心菩薩行論》中所講述的道理。
持明 仁增塔欽個人思想闡明:
自己行持任何事情時,於生活上行持各種事情時都是安安靜靜的,安安靜靜到他人在睡覺的時候都不會被吵到。而當他人做事時,也不要攪動到他人,自己也是處在身心非常安靜的狀態之中過生活。
故而,說話時是溫柔的,行持任何事情或是搬動東西時也是以溫柔的態度,那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自己身心之間有一個戒律,安靜自在的戒律,這個戒律將能達成自己的修行境界。安安靜靜的行為練習培養起來後,內心將能安靜下來,當行為和語言處於安靜的狀態時,將帶給內心寂靜與平靜。帶給內心寂靜平靜了以後,佛法裡面所述的一切境界都是有機會出現的,所以要練習寂靜安靜。
練習寂靜安靜了以後,則成功練習了平靜的心。練習了平靜心以後,就如同是乾淨的水中將展現出月亮的影子般,安靜乾淨的水中會展現出諸佛如來的淨土與佛的加持及曙光等,這些境界都會有機會展現出來的。所以有了乾淨清淨的心時,產生煩惱的雜念就不會太多了。以行為乾淨、語言乾淨來帶動心的平靜,展現佛的加持智慧,這樣希求的目的是非常不錯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