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明 仁增塔欽 開示及新譯 《佛子行三十七頌》 2018年12月13日 第十一偈(之三) སྡུག་བསྔལ་མ་ལུས་བདག་བདེ་འདོད་ལས་བྱུང་།། 一切苦為貪求己樂現 རྫོགས་པའི་སངས་རྒྱས་གཞན་ཕན་སེམས་ལས་འཁྲུངས།། 圓滿覺綻佛為利他生 དེ་ཕྱིར་བདག་བདེ་གཞན་གྱི་སྡུག་བསྔལ་དག།། 是故自樂以及眾生苦 ཡང་དག་བརྗེ་བ་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ཡིན།། 真實交換即是佛子行
🌈持明 仁增塔欽🔗持明 仁增塔欽 開示及新譯
《佛子行三十七頌》
2018年12月13日
第十一偈(之三)
སྡུག་བསྔལ་མ་ལུས་བདག་བདེ་འདོད་ལས་བྱུང་།།
一切苦為貪求己樂現
རྫོགས་པའི་སངས་རྒྱས་གཞན་ཕན་སེམས་ལས་འཁྲུངས།།
圓滿覺綻佛為利他生
དེ་ཕྱིར་བདག་བདེ་གཞན་གྱི་སྡུག་བསྔལ་དག།།
是故自樂以及眾生苦
ཡང་དག་བརྗེ་བ་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ཡིན།།
真實交換即是佛子行
貪婪和瞋恨心都是因為有了自己,對自己或自己相關的人,貪婪的愛護與執著來了;對仇人和敵人方面,生氣和恨心來了,所以貪婪愛護的煩惱和瞋心恨心的煩惱,這兩者都不要讓它們來了,防止的方法就是自他相換。
我們要熟悉地練習,當一切痛苦來臨的時候,自己要抬得起來,把痛苦抬在自己的頭上;勝利歡樂和一切圓滿都送給他人。一切損失都是自己抬得起、自己來承擔,一切歡樂和勝利全都送給別人。
因為普通凡夫眾生總是認為自己很重要,相較「他」所有的有情,也就是和「他人」比起來,我很重要、我很重要,這是凡夫眾生主要的思想。
而我們是學佛的人,「他」很重要、眾生很重要,這樣的心態要練習。有了這樣的心態的時候,你觀修菩提心的真理已經現前到達了,這多圓滿啊!
總之,可以用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把自己的利樂、歡喜的東西都送給眾生。再以私下默默的方式,想辦法幫助眾生解決痛苦、辛苦的問題,不要光明正大、大肆廣告來做,這樣的善根也許不正,應默默地幫助別人,默默地幫助眾生。
噶當派有些修行人說過,翻開經文論述,無論怎麼看,除了放下自私自利的我執、幫助眾生的事業以外,沒有什麼佛法的教導,所以利益眾生為主的思想型態是很重要的。誰能將自己我執的心態當成敵人一樣看待的時候,學佛成功的機會便增多了。
利益眾生、利益他人就是看待眾生如同自己今天的母親一樣、今天的自己一樣,那麼你學佛的成就會慢慢到來。由於我們有自我、我執的心存在,有我、有他的範圍很多,以致勝利和不勝利全部都來了,所以「我」是最複雜、最麻煩的,我們需要自他相換,需要催破我執,需要降低自私自利,這點很重要。
捨和取,「捨」是不要,不要什麼呢?我的利、我的快樂、我的圓滿都不要,全都贈送、布施給眾生。「取」是要,眾生的苦、辛苦、麻煩,我來解決問題,我可以抬起來,取和捨二者都要實修、練習。
先從心態上開始,再從行為上做起,不能馬上把心態當作行為,因為做了以後,再後悔,就不行了,所以先從心態上實修、修習、練習,再從行為上實修、行持、練習,直到永遠不後悔的時候,再做。
若有後悔的話,有些事情不能做,例如把頭及手砍來布施,往昔有些菩薩捨身,即捨掉身體布施出去等等。這些捨身的行為,我們凡夫眾生不能做的,因為凡夫眾生容易後悔。當達到十地五道某些境界的時候,便可以砍手和頭來布施,很容易的,也就是把身體當成一根草或者物質一樣不會執著,也不會後悔的時候,才能做這樣的行為。
我們凡夫眾生每天每天都是很痛苦,或是有很多後悔,所以我們不能做某些事情。但是你捨得的東西可以布施,對於別人或眾生的快樂上要歡喜隨喜,因為要多多降低自己自私的方法就是行持。一切痛苦都因利益自己而形成,一切圓滿都因利益眾生而形成。
菩薩佛果是因利益眾生而形成,而全部的痛苦都是因自己的自私自利而形成。因為佛是利益眾生、饒益有情而生的,所以我們要學習修持自他相換,將自己的快樂都送給眾生,自己的富有都送給眾生,再將眾生的一切痛苦、辛苦都由自己來承擔,這種自他相換的修持就是佛子的行為。
希望每一個人都聽一下法,我是認真地講法,除了好好地聽法以外,也希望能幫助到你們,我們研究佛法是增加自己心裡的力量或思想的精髓。依法不依人,雖然我講經人不怎麼樣,可是所講的佛法如同佛陀親口宣說一樣,無污染地講,這就是我講法的特色,希望每個人好好聽法。
留言
張貼留言